御生堂始创于明代万历36年(1608年),为集中医、中药和收集古董珍玩的药铺、商号。原址在山西榆次县城东门内,后至北京、河北等地,在清乾隆初年,御生堂的事业发展到鼎盛时期,所制丹散膏丸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口碑极佳,良好的声誉影响到山西、山东、河北、陕西等北方广大地区,当时的地方官员曾把御生堂的杏林美德作为地方吏治的政绩上报朝廷,乾隆皇帝非常高兴,认为天下大治,人心所向,欣然御书“御生堂”匾额,赐给御生堂第七代传人白凌云。从明代到清朝末年,御生堂全兴近300年。上世纪中叶,御生堂后人开始筹建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旨在把历代御生堂人使用、收藏并传承下来珍贵中医药文物展示给世人。80年代后,幸逢国家太平盛世,御生堂得以薪火相传,由白氏后人经过多年筹办,于1988年在京城创立首家民办中医药陈列室,后在天津举办“御生堂百年中医药文物珍藏展”引起轰动,1999年正式成立“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
观复博物馆于1996年10月30日获政府批准成立,创办人为收藏家马未都先生。1997年1月18日,博物馆正式对社会公众开放。观复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正式开放的民办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独立法人,博物馆宗旨是力求创办小型化、亲切化的博物馆,强调人与历史的沟通,注重细节服务。观复博物馆(本馆)常设展览:中国古代陶瓷馆、中国古代家具馆、中国古代工艺馆、中国古代门窗馆、油画馆。观复博物馆与多家学校建立校外教育基地的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配合学校做文化宣讲工作。博物馆老师精心准备具有观复特色的文化讲座,走出博物馆,进入校园,先后为清华大学、北京市实验中学、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大学等多家教育机构举办义务讲座。博物馆响应北京市教委号召,第一批加入“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项目资源单位校外教育队伍,陆续接待近万名师生参观学习,并按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讲解方式。
中华民族博物院,位于北四环中路,占地28.2公顷,是一座复原、收藏、陈列和研究中国56个民族文化、文物、社会生活的露天形式人类学博物馆,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民族分类最全的民族文化保护、展示和交流的基地。是北京市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中华民族博物院的主体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56座博物馆,馆藏文物近10万件。所有民族建筑均由少数民族工匠按照传统建筑工艺1∶1真材实料建造。园林环境与博物馆相结合,静态展示与动态表演相结合。通过陈列展览、民族节庆、原生态歌舞、传统手工艺、民族体育和非遗项目展示等诸多方面“一日纵览江山万里,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尽收眼底”。
炎黄艺术馆是我国第一座民办公助的大型公益艺术馆,以展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办馆宗旨。艺术馆由著名艺术家、社会活动家黄胄先生倡导,在国家和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及海内外各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于1986年开工筹建,1991年9月28日正式落成对外开放。中国的美术馆事业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正在迎来一个“美术馆的时代”,在这种大好的文化氛围中如何去更好的为观众服务也是炎黄艺术馆今后的工作重心。炎黄艺术馆将继续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树立炎黄品牌,完善各项功能,真正使艺术馆成为一个知识传播的课堂,为推动中国艺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