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花石镇白北村,关云长东岭关旧址就在此。有碑文叙述了当年关公过关斩杀孔秀的历史故事。古村杨家大院闻名遐迩,建于明末清初,占地86000平方米,系砖石结构。原格局有花园两个,楼房近百座,分布于白沙街中段两侧。村里还建有灌夫祠,灌夫是汉代的中郎将,因立有战功,被封在禹州。另有东汉书法家蔡邕的墓地。以及数量可观的宋代以至上溯到汉唐时期的古墓群。
明代已有文史记载此村,村里有一棵唐槐、一棵300多岁古槐,目前仍枝繁叶茂,另有一棵百岁乌叶树。还有200多套保存较完整的民居,其中规模较大的有5套,均为四合院,正房与厢房多为二层,木质楼板,墙壁上神龛雕刻精美。
甘泉村位于洛阳市新安县北冶镇,主要保留宋、元朝代古窑群。2016年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据说甘泉村得名于村中的一个泉眼,因其水比周围其他地区的水甜,所以命名为“甘泉”。有上千年制陶历史,产品以日用碗为主,所以方圆几百里又把甘泉唤做——碗窑岭。现正在打造陶瓷小镇。
皇寺村原名“皇寺镇”,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曾是东西部贸易的重要集散地。村内建有城隍庙、古钟楼,足以凸显其政治经济地位。该村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期曾设巡检司、兵戌秋防处、观察行台,解放初期是第四区政府所在地,从而形成了历史悠久的古村落。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2年12月17日,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决定:冢王村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中国水彩第一村。明朝嘉靖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至此地。1940年-1945是林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1946年是中共豫北革命根据地、1953年隶属任村乡管辖,1958年,隶属任村人民公社。1984成立白家庄村村民委员会。至今隶属任村镇管辖。明朝嘉靖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至此地。开始了长达600余年的建村历史过程。
窦庄村位于山西省沁水县嘉峰镇境内,西距沁水约50公里,西依榼山,三面环水,是晋东南地区明代中后期著名的大型古堡建筑群。2008年名列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第四批)名录。
永春岵山铺下村位于岵山镇的东南面,是岵山镇的平原村,村域面积5.67平方公里。村落整体风貌为宗教朝圣地南林山、大石垒成的古寨城、闽南古厝、田园风光、古树园林、小桥流水相交错而成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千年古村落。2013年8月26日,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师家沟位于汾西县城5公里处,师家沟的清代窑洞民居群兴于乾隆32年,相传是由师家四兄弟做官发达后始建,两百多年间,历经几代精心修筑扩张,形成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集群型、家族式的综合体。它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北方与山西的民居特色,分为主体和附属建筑两部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休溪一色。蒲溪乡休溪村位于理县东部,距县城35公里,平均海拔2600米,内有原始森林、雪山海子、高山湿地等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独具特色的羌寨、羌碉、羌笛等古羌文化,素有“云上休溪”“传统村落”的美誉。近年来,休溪村已成为成都周边游客休闲避暑的绝佳目的地。休溪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元鼎六年。休溪村作为羌族文化的传承地,经过历史长河的孕养,中华民族多样性的文化魅力在休溪云端徐徐绽放。
古朴典雅传统古村落。东汉中期节度使陈大川(字西王)在此镇压土匪,有功,并在此定居,死后葬于此,后世人们为尊重纪念他就起名本庄叫西王村。清朝中叶有位旅行家,从村路过,在本地借喝水休息本村当家的让他给村子取名,他说后边有青山,南边小河,这好地方,就叫珠泉郊好了,珠泉郊的村名,就这样产生了。原名西王庄,后因和百泉镇西王庄重名又被市地名办正式更名为西王村至今。保存有清代建筑蓝砖石头房,民国时期以石材灰瓦坡屋顶结构为主,建国后以石坯砖混结构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