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庙上村位于陕州区西张村镇政府南约1.5公里处,距三门峡市区30公里左右,距离陕州区20公里左右。村民们居住在地坑四合院里,繁衍生息,享受着平静的“地下生活”。在国家住建部首批公示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位于陕州区西张村镇的庙上村榜上有名,也是河南省16处入围村落之一。2012年12月17日,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县贡当乡辖行政村。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县西南部,贡当乡南部,北邻吉岭村。高山峡谷地貌。
古朴典雅传统古村落。东汉中期节度使陈大川(字西王)在此镇压土匪,有功,并在此定居,死后葬于此,后世人们为尊重纪念他就起名本庄叫西王村。清朝中叶有位旅行家,从村路过,在本地借喝水休息本村当家的让他给村子取名,他说后边有青山,南边小河,这好地方,就叫珠泉郊好了,珠泉郊的村名,就这样产生了。原名西王庄,后因和百泉镇西王庄重名又被市地名办正式更名为西王村至今。保存有清代建筑蓝砖石头房,民国时期以石材灰瓦坡屋顶结构为主,建国后以石坯砖混结构为主。
曲石镇江苴村是个古镇,曾经是“西南丝绸之路”翻越高黎贡山之后的第一个驿站。江苴村街道用高黎贡山西麓、摆依河坝子特有的硬质麻石铺砌,街道正中心从头到尾镶以一尺来宽,二、三尺长的石板,石板被几百年来途经这里的行人和马匹磨得锃亮而光滑;街道两旁盖有鳞次栉比的清明式木楼或木屋民居;内院大都设有骡马圈,大部分木楼房间都装有木格雕花窗,显得典雅别致、古色古香;街头曾盖有气势宏伟的古建筑文昌宫;街尾盖有雄峙巍然的三层塔形木楼魁星阁,不幸的是被民国初年的一场大火给烧毁了,而今仅存阁前树立灯杆的石礅柱基。
中国水彩第一村。明朝嘉靖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至此地。1940年-1945是林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1946年是中共豫北革命根据地、1953年隶属任村乡管辖,1958年,隶属任村人民公社。1984成立白家庄村村民委员会。至今隶属任村镇管辖。明朝嘉靖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至此地。开始了长达600余年的建村历史过程。
肥泉村位于鹤壁鹿楼,有“鹤壁第一古村,豫北聚落标本”的美誉。在这里,“九山不露头”、“泉眼常年水倒流”、张家大院历经千年仍保持原汁原味……这里的一山一石一房,都隐藏着许多经典的故事。这里是张姓聚集的古村落。坐落于其中的张家大院,是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的民居,虽然历经百年沧桑,依然保留原汁原味的明代建筑格局。
师家沟位于汾西县城5公里处,师家沟的清代窑洞民居群兴于乾隆32年,相传是由师家四兄弟做官发达后始建,两百多年间,历经几代精心修筑扩张,形成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集群型、家族式的综合体。它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北方与山西的民居特色,分为主体和附属建筑两部分。
明朝时期,分属下黄道和西坊保。清朝时期,属崇兴保;北部、西部少数村庄分属黄道保和涌泉保。北宋建中靖国初年(1101年),崔匽免官后隐居郏城西,治地数亩,寓号“婆娑园”;明末,园中瓦砾狼藉,渣滓遍地,人称“渣子园”。清初,王姓始于渣园迁出,建村园北,始名后渣园;渣园乡因乡人民政府原驻后渣园村而得名。
塱头古村位于花都区炭步镇,是当地知名的“进士村”“乡贤故里”,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旅游名村”。分塱东、塱中和塱西三社,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砖建筑有近200座,其中炮楼、门楼共3座,祠堂、书室、书院共有近30座,大多数建于清代,部分建于明代,一般为三间三进或三间两进,人字或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或龙船脊,石雕、砖雕、木雕及灰塑工艺较好,其中以友兰公祠和谷诒书室为最。村内还有20多条古巷,以及历史悠久的升平人瑞牌坊、青云桥和红棉树。
老城村,位于南阳市南召县云阳镇的中心地带,老城村古已有之,如今保留着较多的明代建筑。2700年前,楚文王攻占申国,修建行宫,并与心上人在行宫一起种下两株柏树。当年的楚王行宫,便位于今南召县云阳镇老城村,他们种下的柏树,被后人称作“夫妻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