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市蟒川镇半扎村,又名半扎万泉寨,距汝州城南约17公里,公路四通八达,分为半西、半东两个行政村。据考证,300多年前,半扎一代曾是荒山野岭,人烟稀少。后来四棵树、安定乡、薛家店、董家村等几个村庄的人迁居于此。随着丝绸古道骆驼商队的逐步发展,在宛洛大道上,南阳到洛阳是直通的两个驿站,是来往传递信息的交接点,半扎在两站之间,又是条件优越的必经之路。过路的公差和骆驼商队,都要在此休息食宿,因这里不是驿站,而是半途驻歇,故称半扎。半扎人引以为豪的是万泉河和年代久远的文昌阁、关帝庙、陕山会馆、戴公馆、龙嘴、乐楼及长达4.5公里的高大石寨。2014年11月7日,被公布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柏尖山村名的由来,村庄因建于柏尖山山顶而得名,柏尖山是我市西部太行山余脉众多土丘中的一个,位于淇河北岸,因山顶原有一片柏树林而得名。自柏尖山老辈人描述,原来的柏尖山村,房前房后沟沟壑壑到处长满了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柏树,每棵柏树都很粗,有的树两三个人合拢都难拢过来,最细的直径也有几十公分,古时村民就地取材,修建房屋,现在村里有上百幢古老民居,虽历百年风雨仍挺立在柏尖山上,与建房所用的梁、檩是硬质木有很大关系。然而在民国初年,村里出了一个恶霸,把很多大柏树砍掉了,上世纪30年代,村里为了抵御溃军土匪的抢劫,把庙里的老柏树卖了,购置枪支保家护院,村西老坟地柏树上世纪50年代砍了卖了购置了山羊,分给各家各户发展养殖业,现在全村只剩下两棵上百年的柏树,因品相不好存活下来,见证了柏尖山村从盛到衰上百年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