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泉寺村位于德亭乡西北角,天池山南边,也是一岭之隔。距县城四十二公里,距德亭乡政府二十公里,全村共1517人,11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分布在左峪河两岸,上游水库一座,南北各有水渠一条,大河两岸土地基本是水浇田。2021年11月1日,被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六部门列入第六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2023年3月,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剑川古城始于元代至正末年(公元1341—1370年),已有650多年历史,原有古城墙巍峨壮观,古城墙、樵楼1952年拆除。现四门护城河、壕桥犹存,古城墙基础四至清晰。明代建成的街巷道路走向不变,尺度不变,格局不变,历经沧桑,古貌依旧。古城的民居极富特色,尚保留明代建筑40余处,其中有21个院落保存完整,尚保留清代建筑146处,其余为民国至20世纪60年代土木结构建筑,古民居建筑的保留量占全城民居总数的90%以上。
双河环绕依岗建村。下宫村位于平顶山市郏县西北10公里处,北接莲花山之脉,南承汝河之润,中有金凤山,东有青龙河水环绕,西有虎口泉水长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中,形成了由祖师庙、古戏台等一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环境要素构成的“一山、两河、一庙”的空间格局。
后吴(厚吴)属浙江永康前仓镇,被评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保存良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祠堂多座,村内主姓吴。2012年被评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该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宋嘉定十五年(1222)建村以来,现已有770多年的历史,在此其间,人才辈出。吴氏后裔中,曾出过著名"吴氏三相"龙图阁学士吴芾,左丞相吴坚和大中丞吴时来。由于人才辈出,也给后吴村带来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文化积淀丰厚,为永康名村之一。
盘龙山村,隶属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任村镇。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在各省(区、市)推荐基础上,经专家委员会审查,拟将盘龙山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曹沟村,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田关镇。2021年11月1日,被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六部门列入第六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2023年3月,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属明初移民传统古村落,由宋马率领宋氏家族从山西洪洞迁居于此而得名。村中至今尚存两株古槐,遮天蔽日,见证了小村六百年岁月沧桑,孕育出全村成片百年古宅群。这些古宅多用青石砌成,坚固端庄。石板街巷、石头院墙、石头房屋、石头台阶、石头廊柱、青石碾子、石制拴马鼻,随处可见,古朴大方。其中举人府最为完整,宋家祠堂精致小巧,与古树林木掩映成趣。村西群山叠翠,云雾缭绕,古称“云台山”。山顶“三官庙”林木葱郁,碑刻林立。最高处玉皇顶为无梁阁建筑,极为珍贵。
茶园村是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下辖村,位于惠阳区秋长街道北侧,面积约6.8平方公里,茶园村于2013年12月入选第二批中国古村落。茶园村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蕴含厚重历史文化的古民居,古建筑文化独特,主要建筑包括茶园老屋、榴兆楼、松乔楼、秀林楼、松乔学校旧址、东纵物资供应站旧址、叶松城烈士纪念碑等古民居、古建(构)筑物,多处被评为文物保护单位。
苏羊村,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张坞镇下辖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苏羊村内苏羊遗址,1986年被评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苏羊村申报国家传统村落成功。2019年10月7日,苏羊遗址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沟村位于卫辉市西北部南太行深山区,四面环山,地貌奇特,民风淳朴。以“三塔古寨”为代表的古村落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是这里的优势资源,村落全部为两层或两层以上的石头建筑,分布在沟谷或山坡之上,掩映在茂密的山林之中,呈现出“世外桃源”般的休闲境地。
楼上楼下村,隶属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周河乡毛铺村。毛铺村地处鄂豫皖三省结合部,大别山腹地中心,位于新县周河乡东北部,距国道106线8公里,是淮河支流白露河的发源地。辖区面积13.5平方公里,全村19个村民组,53个自然村,总人口561户2183人。2013年先后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景观村落”,2016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都镇祉洞村,建于明朝,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建筑依《周易》布局,形成一门进、八门出的建筑格局。其中,家祠和宗祠首尾呼应,串联起古寨内13栋古建筑。此外,在服饰文化上,以灰、黑、蓝为主流颜色的对襟衫文化被保留至今, 信都镇祉洞古寨后经各代子孙扩建修葺,渐成一个个错落有致的大宅院,部分房屋仍保留完整,是具有典型岭南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