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古民居点缀的村子背后,除了有大片的茱萸外,还有面积300余亩约2500株的红桦树,据说是伏牛山区生长最好、面积最大的红桦树林区。而村南的李青夺山山顶,便是洛阳的"南极点"。这座山的南边是南阳南召县,西边是南阳的内乡县,一山跨三县。山林中,因为道路难行而保留着良好的原始风貌,自然风景极美,适合户外徒步爱好者探险。2019年,大青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据《白河志》记载,明末为避战乱饥荒,周边百姓逃往白河边,沿白河搭建窝棚居住。因为该地森林资源丰富,风景宜人,落户的百姓越来越多,逐渐聚集成为村落。这是一个多沟高岭之村,因为此前交通不便,村中自然生态环境保存极好。境内层峦叠嶂,多条河沟纵横串联起古老的建筑,再加上房前屋后点缀的茱萸、板栗、核桃等树木,还是别有一番韵味的。2019年,白河街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在洛阳境内,以火神庙命名的国家级传统村落有两个,一个是位于栾川县三川镇境内的火神庙村,以抱犊寨闻名。另一个便是位于嵩县白河镇境内的火神庙村。火神庙村村名源自村中的火神庙。据村史记载,火神庙村的始于明代,村落布局在西庄河上游,一河两岸。村内现存清代、民国时期传统建筑13座。
洼口村的始建年代在明代,地处嵩县、伊川两县交界,是王楼村的一个自然村。相较于其它几座国家级传统村落,洼口村更是鲜为人知。村子内现存清代、民国时期传统建筑10座,包括杜智居社、杜战胜居社、杜建生居社等。2019年,王楼村洼口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历史悠久石屋山村。明洪武年间,李氏、郭氏家族先祖,在此建房居住,开荒扩土,发展农织,逐渐繁衍,民国时期该村尚不足百户,曾归汝州市管辖,后归鲁山县西二堡乡管辖,李氏、郭氏在此地逐渐扎根,村落范围逐渐扩大,经过将近400多年的岁月洗礼形成红石崖村的现在面貌。现在村中有清代李氏祖茔一处,有隋代祖始庙遗址一处,两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古村落王英沟村位于河南省郏县黄道镇,说起王英沟村的来历,可追溯到2200多年前的西汉。相传西汉末年,原桂阳郡太守铫猛因不满王莽篡政,携家隐居到此处,后生下儿子铫期。铫期因追随刘秀屡建战功被封为安成侯,故而得名为王爷沟,后因郏县方言,爷与英发音相近,被人称为王英沟村至今。该村背山面水,村子里有古树500余棵、老窑洞70余孔、古建筑130余间、红石道路1000余米、古井4眼。2019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纸坊村自古就是造纸重镇,青龙河自西北向西南穿村而过,河西、前湾、后湾3个自然村沿河滩错落分布。村内街巷纹理清晰,古街古巷古楼规律分布,古老窑洞依山而建,河道、湖泊、古树、古井、古窑洞点缀其中,传统建筑结构严谨,石刻砖雕工艺精巧,集中反映了豫西民居的建筑风格和区域特色。纸坊村流传有大铜器、河南坠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0年11月,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2019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决定:冢王村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双河环绕依岗建村。下宫村位于平顶山市郏县西北10公里处,北接莲花山之脉,南承汝河之润,中有金凤山,东有青龙河水环绕,西有虎口泉水长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中,形成了由祖师庙、古戏台等一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环境要素构成的“一山、两河、一庙”的空间格局。
青山古寨石头村。根据遗留下来的地名及碑刻判断,该村在明朝之前曾有李、杨、仝、侯姓氏居住,后因历史原因外迁或断绝。青山后村的刘姓居民是先祖在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时期迁移到河南省登封市颖阳镇刘寨村一带,至刘其道公时迁移到汝州市风穴办事处党屯村,后来又迁移到青山后村开荒屯田,繁衍至今已有十一世。
翟集村,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李庄乡,东临运粮河,西依翟庄村,南靠南石公路,北与郏县交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是千年的历史古村落。翟集村因其独特的古文化烙印,先后被授予河南省传统村落、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2019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清凉山村,隶属于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磊口乡。2019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