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为主题,展示百年来钱塘江南岸萧山大地上的红色历史和革命印记,同时展出近年来萧山革命文物修缮与利用成果,旨在缅怀先辈,铭记历史。
本次展览根据商周时期长江流域文化特征,展览展出长江流域商周时期上、中、下游重要遗址的典型青铜器代表118件(套)。划分为“既田疾兵”“设宴飨客”“异彩华章”三个单元,以及精品文物展区“物华天宝”,分别展示长江流域代表性的青铜兵器、农具、炊器、宴饮器、祭祀用具和乐器。
本次展览将展出自殷商晚期至春秋战国的有铭青铜鼎21件。展览中的青铜鼎均为上海博物馆1952年成立以来,社会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赠。此次,盂克双鼎重聚沪上,与范季融、胡盈莹夫妇捐赠的秦公鼎,孙煜峰先生捐赠的刘鼎,李荫轩、邱辉夫妇捐赠的宁女父丁鼎,沈同樾女士捐赠的父庚祖辛鼎等另19件青铜鼎共同演绎展览,以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感恩并弘扬捐赠者的爱党爱国情怀,激发博物馆合作的文化传承力量。
本次“丹青记忆守望家园——文化遗产美术展”中所展出的美术作品,均为艺术家们深入遗产地采风写生的精品佳作,彰显了当代艺术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的艺术灵感、创作激情和创新智慧,再现了遗产地独有的历史底蕴、文化特质和人文风貌,诠释了文化遗产的精深内涵,让人们不仅可领略文化遗产的永恒魅力,更能感受到其所传导的精神力量。
本次展览以福建省福安市坦洋村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坦洋工夫茶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为主线,展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近年来的传承与发展情况。除了展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的传统工具、设施设备、代表作品、传承谱系外,还展出了相关扶贫工作文献、档案影像,并配合福安传统音乐、曲艺、舞蹈等非遗项目,全方位讲述“一片绿叶富一方”的奋斗故事。
他们是谁?他们从哪里来?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与周秦晋楚等强邻发生过哪些故事?他们最终的命运结局如何?走进“戎·融——徐阳墓地考古发现成果展”,通过一件件精美文物,触摸一个游牧民族隐秘而又跌宕起伏的迁徙、融合历程。展期:2021年6月12日——9月12日;展馆:洛阳博物馆二楼临展厅
两千余年来,由于史载缺略,文物遗迹湮没地下,谜一般的中山国,鲜为人知。1978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村发掘了中山王墓,勘探了中山国都城——灵寿古城,揭开了中山古国之谜。本次展览分三个部分,精选出近200件(组)精美文物,包括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陶器、骨器等等,使得观众们身临其境,进入那个遥远而神秘的中山古王国。
2020年,袁旭临先生精选101幅作品捐赠山西博物院,其中包括《太原解放纪念碑文》原稿这样兼具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的厚重之作。此次展出其捐赠作品八十余幅,题材丰富,书体多样,较全面地反映了袁旭临先生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
本次展览共展出鸦片战争博物馆藏精品文物119件(套),主要有清代销往西方广彩瓷、广绣、广雕、银器、名片盒、外销扇和外销通草画等。这些展品既反映了清代手工业的高超艺术水平,也是当时中西交往的珍贵见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共饮长江水的成都平原与长三角平原。终于要在6月8日来一场跨越千年的碰面,搭载一泓江水,百余件古蜀瑰宝即将来沪,让人们得以走近斑斓精彩的古蜀社会。本次展览共展出130余件(套)来自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珍贵展品,类型包含青铜器、金器、玉石器、陶器等,从各个侧面向人们展现出一个文华斑斓、无限精彩的古蜀社会。
“古琴”原名“琴”,又称“七弦琴”、“瑶琴”等, 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为久远的乐器之一。在古代备受文人推崇,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有五十三张古琴,其出土或斫制年代自西汉至民国,前后延续两千余年,这些丰富的遗产无疑是中国古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