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独香——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

 

一部中国石窟艺术史,是一部宗教史,也是一部文化史。凿山开窟,镌壁造像,汉魏以来,自西而东,代有兴建,北方的云冈、龙门为其荦荦大者。隋唐以后,流风迤逦而南,重庆大足石刻继起,自佛而道、而儒,融合三教,独树一帜,堪称南方之代表。

大足石刻始创于唐,中经五代,至两宋而臻于鼎盛,相关遗迹遍布大足西南、西北、东北诸山,凡二十余处,尤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为最。1999年12月,以“五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令人瞩目。纵观诸山造像,如北山、宝顶之佛教造像,南山、半边庙之道教造像,石门、石篆、妙高山之三教融合造像,可一窥公元九至十三世纪中国石窟艺术风格之丕变与发展。儒、释、道三家在大足兼容并蓄,似乎意味着信仰从神坛走向人间,渐趋本土化、世俗化,显示出与塞北、江南迥异的地域特色。

此次展览得到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展示其馆藏以五山石窟为代表的大足石刻,谨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女作家张爱玲曾说“人生三大恨,一恨海棠无香”,唐宋时期的大足,隶属于昌州,一度以海棠有香名于世,唐人诗已赞其“一时开处一城香”。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昌居万山间,地独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颇敬重之,号海棠香国”,可惜明清以后,遽失其种。千载以来,惟诸山造像,曾沐其香,今与相对,一眼千年,如见海棠,花开漫山,独香苏城。

此为序。

 

                                                      苏州博物馆馆长 陈瑞近

图文转自:苏州博物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