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东周王城,为东周时期的古城遗址。平面大体呈正方形,整个王城周长约15公里,有四面城垣和三个城角,大部分位于西工区中西部,面积约9平方公里。城墙始建于春秋中期,战国至秦汉时曾多次修补。城址核心建筑物的宫殿群落位于城内的西南隅。2013年5月,洛阳东周王城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店镇华阳寨村。城址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夯土城墙,周长2300余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城内发现有夯土建筑、灰坑、水井、墓葬等遗迹。在南墙南门遗迹处,曾出土“古华邑”青石匾额。华阳故城原是华国的都城,简称“华”或“莘”,郑国东迁后,灭掉华国,此后,华国故城遂成为郑国重要城邑之一。
西周时期的古城,属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对研究古代人类生活习俗、劳动生产、社会发展、城池构筑等有参考价值。19世纪60年代初步勘探,1975年、1978年,鄢陵县文化馆组织人员两次进行挖掘整理,遗址出土夹砂陶、磨光黑红陶、彩陶等残片实物。2006年6月,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连城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区东北双洎河南岸1公里处,由十二座相依的小城郭连接而成,是东周时期古城址。城墙现存5段、总长1500米,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城垣为夯筑法,夯层厚15—20厘米,平夯窝直径6—10厘米,现城址上部散落有汉代砖瓦,下部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红陶和瓦陶残片,纹饰以绳纹为主。
公元前772年,郑桓公“寄奴”于此,后二年,郑武公以此为都城,建立东方郑国,时拥有虢、桧等十邑之地,是为“武公之略”。《读史方舆纪要》中载:“京城在荥阳县东南三十里,春秋郑邑。”指的就是这个地方。公元前743年,郑庄公封大叔段于京城,周襄公十六年(前636),周有“叔带之乱”,襄王出避,郑文公迎王居此城,后亦名襄城,清朝时合京、襄二字称为“京襄城”。
苑陵故城为秦汉时期遗址,郑州港区惟一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3月1日,被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25日,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父城遗址,商至南北朝,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马王庄村、杨庄村等。父城商周时为应国地,春秋归楚为“城父邑”,是楚国北方之边陲重镇,楚太子建曾镇守于此。秦置父城县。东汉著名军事家“大树将军”冯异生于父城,葬于父城东南。
东周至汉代的古城。1994年5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考古队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葛陵故城楚墓发掘新蔡葛陵楚简,竹简数量1571枚。2013年5月,葛陵故城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启封故城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祥符区朱仙镇古城村,是春秋时期的古城,初名启封,后更名开封。如今只有西墙一段高7米、宽30余米的残垣。城墙下的夯层、夯窝和柱洞依旧清晰可见。在几次较大的水患中被淹,几乎使故城在地表上荡然无存。启封故城于1986年被开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至汉代时期的古城。沈国曾是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的封国。故城南有沈子嘉墓、拉龙沟、斩龙台等遗址。出土有鼎、簋、剑、戟、戈削等青铜器,以及骨币、钱范等。城垣遗址基本清晰,文化层的厚度为1--5米,在遗址中起土行为得到制止,现保存完好。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春秋至汉代时期的古城。刘国故城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220米,东西宽约650米,城区有板瓦、筒瓦、小砖等建筑材料及盆、甄、壶、豆、瓮等陶制器皿残片文物。2006年被列入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前204年项羽围成皋,刘邦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宿小修武,既此。遗址尚存。其平面形状呈梯形,西北长,东面窄,西城墙和南城墙(跑马岭)保存较好,大体为西北—东南方向,长约700米,城墙最高处10米以上,一般高2—5米,宽一般20米左右,最宽处约40米,用素土夯筑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