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角灯塔,是海南岛最早的灯塔,由法国人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这座灯塔红白相间横带圆柱形铁制塔身,外有6根斜柱支撑,82级螺旋式楼梯直通塔顶,见证了海南历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军侵琼、解放海南岛等重要历史。临高角灯塔作为琼州海峡西口重要的助航标志,无论商船、渔船、游艇,在海南岛西部水域航行时,第一时间接收到的信号或者看到的灯光都来自它。
第六批国保,柳氏民居为陕西华昌府通判祖籍沁水的柳遇春的故居,创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院中一石牌坊迎风板上尚存有楷书题迹:“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冬十月立”。从现存民居建筑形制、风格上看,清代屡有修葺、增建。
第五批国保,创建于唐贞观十一年,原名安吉寺,曾为唐代宗之女昌化公主食邑地。宋嘉三年改今名。金、元、明历代皆有修葺。清初,被康熙皇帝誉为“廉吏第一”的于成龙曾就读于寺中,后世进行了大型修建,始成今日之规模。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构。
原名为“应身大士塔”。对寺塔的来历还有一说:据说隋文帝杨坚和他的母亲出游印度,带回佛牙一枚。来到南五台,见这里山清水秀,便于参禅诵经,就在此建塔。这里终年香火旺盛,随文帝也常来此消夏避暑,参禅礼佛。初唐时,太宗李世民的母亲每年也要来此朝拜几次。这样,南五台声名大振,成为佛教圣地之一。
南华寺坐落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东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人称“东粤第一宝刹”。 南华寺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中国佛教禅宗著名寺院,是禅宗六祖惠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天监三年,寺庙建成,梁武帝赐“宝林寺”名。后又先后更名为“中兴寺”、“法泉寺”、至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祖敕赐“南华禅寺”,寺名乃沿袭至今。
番国故城遗址,系东周时期土城墙遗址,位于信阳市固始县境内。遗址分内外两城,两城的土城墙大部分尚存,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代城池遗址,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