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休整的地点。包括毛泽东住室、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红军干部会议旧址、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等旧址,分布在哈达铺上、下街。1935年9月18日,红一方面军突破腊子口到达哈达铺。22日中共中央在“义和昌药铺”毛泽东住室召开会议,作出了“落脚陕北”的重大决策。后在关帝庙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宣布这一决定。次年8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哈达铺并设司令部于张家大院,贺龙、任弼时、刘伯承等住在这里。
孟母林墓群位于马鞍山麓,西临104国道。是战国时期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孟轲父母及部分孟氏后裔的墓地。孟母林墓区包括马鞍山在内,占地总面积45.6万平方米。孟母林墓群是埋葬亚圣孟子父母及部分孟氏后裔的墓园,林内文物众多,古树参天,占地面积700余亩,是一座仅次于孔林的墓地。两千多年来,孟氏族人葬埋不断,逐渐形成一处规模宏大的墓园。对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等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第七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重建于金天会三年,元至正年间重建,明清屡有修葺。坐北朝南,现存建筑帝尧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清徐尧庙建筑保存较好,帝尧殿建筑形制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汇聚了寺庙、景园、民居、桥梁、娱乐等不同功用的建筑群组,展现了歇山、悬山、硬山、卷棚、攒尖等不同形式的建筑单体,是一处多元建筑文化的荟萃地,对研究西北地区古代建筑史、建筑技艺、建筑文化、建筑美学等有重要价值。建筑群、泉水与历代人文积淀共同构成了儒、释、道、民俗文化融合的大型园林名胜,是西北地区园林翘楚。
燕下都遗址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遗址。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达4公里,是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城址中部有一道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五个部分,文化遗存相当丰富,保存较好。西城为一防御性的附城,遗存较少。城址内除出土有铜器、铁器、陶器、石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外,还发现有许多兽首陶水管、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
大禹庙为元代建筑,为了纪念夏禹而修建的,位于韩城市苏东乡周原村北,创建于元代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明万历和清嘉庆年间重修。位于韩城东2公里黄河崖畔周原村。占地面积1983平方米。此庙塑了各种不同神像50余尊,精妙绝伦。现存主要建筑有献殿和正殿。献殿面阔明3间暗5间,前檐柱为八角形石柱。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批国保,据庙内元中统二年石碑记载:庙创建于隋,唐、宋、元、明、清皆有修葺。现存建筑大殿为宋代遗构,献殿为元代形制,余皆为明清建筑。庙坐北朝南,占地1840平方米,建筑面积1458.7平方米。现存建筑中轴线上有山门(倒座戏台),门上为戏楼,献殿、圣母殿,东西有配殿、角殿、梳妆楼、十帅殿、广生殿、十殿闫君殿等建筑。
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鲁迅故居,是鲁迅1924年春自己设计改建的,同年5月搬来居住,一直到1926年8月,他离开北京,去到南方。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鲁迅两次从上海回北京看望母亲,也是住在这里。
草鞋山遗址,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唯亭镇东北2公里处,北距阳澄湖650米,因中心有“草鞋山”土墩而得名。遗址分为五个区,文化堆积层厚11米,可分10层,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到春秋吴越文化,整个序列几乎跨越太湖地区、乃至长江下游一带新石器时代,到先秦历史的全部编年。堆积厚、内涵多,因此也被中国考古界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2013年,草鞋山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沙遗址位于华州区瓜坡镇南沙村,1958年、1983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考古队先后两次在此发倔清理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更是新石器时代至商代遗址,对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
叶邑故城城方18里,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北依澧水,东邻烧车河。春秋时期曾为许、应国都。城内街道、城门、城墙、寺庙等遗址大部分尚得保存。
西天寺造像5.6米,是华东地区现存最大的单体石佛造像,俗称“丈八佛”“无量寿佛”。西天寺是南北朝时期后赵皇帝石虎所建,初名为兴国寺,后改为广化寺,几经兴废。北魏时期达到鼎盛,寺院南北跨度1.5公里,是当时国内寺庙建筑中规模较大、佛像数量较多、香火较盛的一座。明初在广化寺旧址上重新建寺,更名为西天寺。2006年,西天寺造像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