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孝子郭氏墓地附属之祠堂,依据其祠内题记记载,祠堂大致建造于东汉初年(1世纪左右),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筑石刻房屋建筑。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用青石仿照汉代民居建筑的形象并缩小比例砌成。为中国境存最早的一座地面房屋建筑。汉代石祠据文献记载虽然不少,但是均已倒塌,现在所发现保存完整的,就只有这一处。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为汉代祠堂和墓地,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全石结构,石刻画像,内容丰富,雕制精巧,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汉代石刻艺术珍品。现存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两块,祠堂石刻构件四组40余石。武氏墓地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南宋洪适将题字与图像,集于《隶释》、《隶续》中。1964年将处于深坑中的石阙、石狮,按原位置提升到现在的地坪以上,并建立了宽敞的保护室。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门塔,塔身通体由巨大的青石砌成,单层,正方形,四面各开辟一个拱门,故而俗称“四门塔”。于隋大业七年(611年)建成,已有1400多年历史。1972年,文物部门在对四门塔塔身进行大规模翻修时,发现塔顶内有“大业七年造”(611年)的刻字,确定塔的始建年代为隋代。是中国现存唯一的隋代石塔,也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单层亭阁式佛塔,为中国早期石质建筑之典范。有“中国第一石塔”、“华夏第一石塔”之美名。
曲阜孔庙及孔府, 是曲阜孔庙和孔府和合称。位于曲阜市中心鼓楼西侧300米处,二者相邻。是祭祀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和孔子世袭衍圣公后代居住的府第。孔庙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历代增修扩建。东侧的孔府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始建。1961年3月,与城北的孔林合称“三孔”。
城子崖遗址位于章丘区龙山街道办事处驻地,巨野河东岸,是龙山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亦是龙山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1961年城子崖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入选十一五期间全国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名单,2013年、2016年分别列入“十二五”期间及“十三五”期间全国重点保护150处大遗址名单。
第一批国保,为周代齐国的都城,西汉时又为齐王国都治,历时千余年。齐故城小城是国君居住的地方,又名宫城。在其西北部存有一夯土台基,当地传称“桓公台”,是齐国的宫室建筑台基。大城是官吏、平民及商人的居住区,又名廓城。大量的手工作坊就分布于此。
即周代国都城遗址,公元前1045年,周灭商,大封天下,武王之弟周公姬旦被封于曲阜,为鲁国。周公辅佐天子,其子伯禽代父就封,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君,至公元前249年被楚所灭。鲁国都城略呈方形,城墙周长11771米,始建于西周初年,是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建造的。前朝后市,左坛右社。宫城位于都城中心,周围宫墙。城内有十条交通干道,东西向、南北向各五条。南北向中间一条北起宫城,穿过东南门,直达雩坛,是城市的中轴线。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位于曲阜城北约1100米处,占地面积约183.33公顷,有坟冢10万余座,延续使用2400多年,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墓葬最多和最集中的家族墓地,也是世界延时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葬群。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灵岩寺,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灵岩寺始建于东晋,于北魏孝明帝正兴元年开始重建,至唐代达到鼎盛,有辟支塔、千佛殿等景观。唐玄奘曾住在寺内翻译经文,唐高宗以来的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也多到寺内参拜。1982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蓬莱水城及蓬莱阁,明代海防水城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均位于山东省蓬莱市城北丹崖山,北面临海。蓬莱水城在山之丹崖山麓,蓬莱阁在丹崖山上。1982年,蓬莱水城及蓬莱阁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列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大汶口遗址为距今6400年至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最早发现于1959年,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和宁阳县磁窑镇,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遗址出土的墓葬、陶器,及石斧、磨制骨器等生产工具是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的重要线索。共探明遗址区面积82万平方米,发掘7200平方米,发掘墓葬189座,出土随葬品2100余件。198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即清北洋海军的屯泊基地及中日甲午战争战场遗址,分布在刘公岛、日岛及威海湾南北两岸。纪念地设有工程局、机器局、屯煤厂、电报局和电灯台、海军公所、铁码头、船坞、水师养病院、水师学堂等机构和设施,刘公岛、日岛、威海湾南北两岸等要地修筑炮台13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