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村遗址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海拔70米左右,于1962年发现,但因建房修路,现仅存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40米。白石村遗址属于贝丘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年代略晚于北辛文化,距今6000—5700年,但其文化特征与北辛文化有着较大的区别。白石村遗址的发现,对于确立山东半岛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城镇位于日照市东北部,南距石臼港约20公里。遗址分布于镇西北岭一带,一部分压在现代村舍之下,遗址北面有两城河流过,东距黄海约6公里。遗址范围相当大,据估测约在百万平方米左右,为海岱地区所见最大的龙山文化遗址。解放后就被山东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考古研究发现,遗址始建于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是当时亚洲地区最早出现的城市。
尧王城遗址东西长约630米,南北长约825米,公布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中美联合考古队调查后认为,该遗址面积比两城镇遗址面积还要大,是亚洲龙山文化遗址中最大的都城。遗址中心部分高出周围地面4—5米,自古至今一直被称为“尧王城”,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为主,地表还有商、周、汉代遗存的遗址。1977年,尧王城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海峪遗址面积约8万平方米,于1960年被发现,1973至1975年,山东省博物馆、山东大学和地方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三次发掘,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期和龙山文化时期的“三叠层”。为认识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地层依据。该遗址房屋台基的出现、夯筑技术的使用,也开启了中国传统的夯筑台基式土木建筑的先河。房屋建筑出现“散水”设施,也说明先民已掌握了较为先进的防潮技术。1977年,东海峪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地区最主要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发现于上世纪60年代,自1988年10月至1990年6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后李遗址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当时山东地区最早的考古学文化和人类遗存——后李文化。后李遗址的发掘,将山东文化的发源年代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属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综合文化遗址,东西约200米,南北约25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1974年秋和1975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对三里河遗址两次发掘,出土文物2000余件,确定遗址年代大约有3900年。遗址的地层堆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龙山文化类型,下层为大汶口类型。1982年, 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鲁北地区发现的最有代表性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遗址东西长750米,南北宽500米,总面积37万平方米,中心部分18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约3米,内涵丰富。在392号墓中,发现墓主颅骨右侧顶骨的靠后部有一直径为31×25毫米的近圆形颅骨缺损,推测墓主生前曾施行过开颅手术,且术后长时间存活。这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开颅手术成功的实例,距今5000年以前,比中国以前发现的开颅术实例提前了1000余年。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战国时孟尝君曾于此练兵,故名教场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于1994年发现,到2000年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城内出土房址、陶窑、祭祀坑、奠基坑、墓葬及灰坑等大量海岱时期龙山文化中晚期阶段的遗迹,并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等遗物。对中国古代社会复杂化进程的研究、中国早期国家起源与形成以及夷夏两大集团相互关系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归城遗址坐落在莱山北侧的山前丘陵地带,外城城墙在东、西两侧均直通到莱山脚下。遗址所在地区属黄水河流域。在农业生产与建筑破土过程中发现过很多古代遗迹和遗物,从这些遗迹和遗物的分析上看,这里应是一处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古国都城。1965年以来归城城址出土大量文物,青铜器达400余件。2006年归城城址作为周代的古遗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郯国故城是西周至战国初期的郯国都城。位于郯城县北郊的高地上。建于战国至汉代,故城呈不规则四边形,周长4696米。城门以青石构筑,城墙用夯土筑成。“郯国故城”是山东省年代较早、面积较大、保护较好的古城址之一,对于研究山东地区东夷古国史和周至汉时期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以至中华民族统一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1977年12月23日郯国故城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8日被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邾国故城遗址是周代邾国都城遗址,建于鲁文公十三年(前614年),共延续1100余年之久。故城总体近似长方形,周长约9200米,东西横宽2530米,南北纵长2500米,现残存古城墙约7200米,有土筑、石砌,一般高2—3米,最高处达7米,夯层坚硬,层次分明,残垣断壁,时断时续。2006年5月,邾国故城遗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偪阳故城为新石器时期遗址,名曰偪阳城。台儿庄区涧头集西南约2.5公里处,南依群山,东有龙河古道。城周长3293米,当地有“九里单八步”之说。城址南北长、东西短,大体呈长方形。城中西南隅有小山,俗称“米山”。西北部有村庄,名城里村。其余皆为农田。残墙北部明显,系因清代农民义军加高旧墙,筑起了偪阳圩。现北墙高出地表4~5米,底宽20余米,整个城迹轮廓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