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遗址位于陕西省扶风、岐山两县接壤处,保护面积24平方公里。这一带是周的发祥地,文物遗存极为丰富,迄今共已出土文物数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出土数量多、铭文多、考古价值高著称,这里因此被誉为“青铜器之乡”。1976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西北大学、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联合在此进行一系列规模较大的发掘。时至今日,周原遗址的考古发掘已经获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主要包括:对几处西周建筑基址的系统发掘;遗址中听见的大批刻辞卜骨;出土了其它一些具有珍贵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遗物。
雍城是春秋至战国中期秦国的都城,秦国从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在此建都长达300余年。197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秦雍城遗址进行了历时十年的考古发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果。秦雍城遗址的宏伟规模,不仅反映了秦国早期国力的逐渐崛起和强大,而且显示出“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浩大气魄。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位于陕西省麟游县新城区杜水、栗水、北马坊河交汇处。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初称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年)扩建,改称九成宫,并置禁苑、武库及官寺。遗址东西长1010米,南北宽300米,城墙长448米,残高3-4米。有夯筑宫殿台基、阙门基址、石柱础、石砌水井、石砌水渠及唐“九成宫醴泉铭碑”和“万年铭碑”等,其上图案都磨研、雕刻得异常精致,为研究隋唐建筑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北首岭遗址是我国著名的史前文化遗址。北首岭遗址位于宝鸡市金台区金陵河西岸的台地之上,是我国著名的史前文化遗址,也是先民生活过的地方。是一处保存较好,内涵丰富的仰韶文化村落遗址。遗址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其中心在龙泉中学院内。宝鸡七千多年的历史,是从这里算起的。北首岭遗址发现的文物和村落遗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风尚,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981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之际,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周时期的遗存。2003年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周原考古队,在凤凰山南麓发现多处建筑基址、贵族墓葬、夯土围墙、铸铜和制陶作坊等遗址。2006年5月25日,凤凰山遗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家村遗址位于陕西省眉县马家镇,为周代古遗址。文化层厚1米以上。1983年发掘了三座土坑墓,出土有铜鼎一件及陶器、石器等,共存35件,属仰韶文化史家类型遗存。1972年5月28日,杨家村出土了西周大鼎,轰动全国考古界、史学界。1985年8月25日,杨家村出土了18件西周编钟、S钟,其中编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一套西周晚期编钟,对研究西周的乐器和礼乐制度有着重要作用。2003年1月19日,杨家村窖藏出土的27件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是建国以来出土西周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2006年5月被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门寺约有1700多年历史,相传创建于东汉桓灵之间(2世纪中期),弘盛于唐代,为李唐一代安置释迦牟尼真身指骨的四大著名寺院之一,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是南北朝至清代古遗址。法门寺砖塔,塔高46米,共13级,塔身呈八菱形,塔基周长50多米。法门寺占地1.06万平方米,自南而北有山门、铜佛殿、真身宝塔、大雄宝殿等,仍为唐代塔院建筑布局。寺内存唐至清代碑碣十余通,宋元以来佛经653卷,佛像106尊。2006年5月25日,被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沟遗址”是周公庙考古队于2004年发现的,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参加当年考查的辛怡华所长介绍,这是目前发现最早、规模最大的“炎黄时期”至西周早期城址。北依千山余脉,东临纸坊河,依山傍水,北高南低,南北高差150米,最高处海拔1070米。整个遗址现有可证城址的南北城墙纵长1000米,东城墙长约1400多米,高6米至18米不等,整个城墙依山梁走势而筑,呈不规则方形,面积达140万平方米之宏伟。
益家堡遗址位于扶风县城关镇益家堡西南台原上。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1978年后因平整土地而破坏较严重,是一处含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的居住遗址,发现有商代殷墟一期的青铜器、兵器及鬲、罐、豆等陶器。1992年4月21日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镇遗址,位于宝鸡市陈仓区桥镇村东北约10米处的台塬上,面积约15万平方米,出土了龙山时期的陶器残片、石器和破碎的白灰居住面。该遗址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的筒瓦,以追溯到四千年以前,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建筑陶瓦,把中国用瓦历史提前了一千年,堪称“华夏第一瓦”。筒瓦为研究中国建筑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赵家台遗址属仰韶文化。赵家台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东北9公里的孔头沟东岸的台塬上,遗址位于村东,岐蒲公路从遗址北面穿过。现为土场,因长年取土之故,土场上留有大量的陶片、砖块,断崖上有陶窑、灰坑。面积2万平方米,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2013年5月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茹家庄遗址属于西周时期遗址,位于神农镇茹家庄村南约70米处的清江河东岸二级阶地上,西距清江河约1000米。东至蒙峪沟口,南至宝鸡桥梁厂家属区北门,西至清姜路,北至茹家庄三组。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 万平方米。曾采集有西周时期的高领袋足鬲、折肩罐等残片,纹饰有绳纹、弦纹,同时发现有西周时期的墓葬、车马坑、灰坑等。1988年11月发现一座窖藏,出土铜鱼尊、刖刑奴隶守门方鼎、虎、鹿狗及鸟形器盖等。为研究宝鸡地区西周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