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八十多年,传说曾有二恶龙缠斗于此,搅得土门峪、蛟峪山周围鸡犬不宁,后造此塔以镇之。2005年长安区文物局筹资40万元“修旧如旧”,恢复二龙塔唐初伟姿。修缮后的二龙塔 “修旧如旧”,保留了塔刹原貌,雄伟肃穆,庄严轩昂,千年古塔雄姿重现在秦岭山麓,依然日复一日地见证着关中平原上美丽的日出日落。
长陵,是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合葬墓。长陵东西并列着两座陵墓,西为高祖陵,东为吕后陵。陵前曾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两通碑石,又因为陵墓附近曾经出土过属于西汉时代的“长陵东当”、“长陵西当”和“长陵西神”文字瓦当,证实了这里的陵墓确为长陵。1988年01月13日,长陵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批国保,据史料记载,祠始建于北魏时期,后代多次维修。现存有大殿、山门、五龙影壁及钟鼓楼。根据现状推测,大殿应为元代建筑,其他建筑时代较晚。坐北朝南,南北 37.5米,东西 30.4米,占地面积 976.5平方米。律吕神祠建筑格局较完整,大殿基本保存元代建筑的特征,特别是殿内的壁画甚为珍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寿昌桥主体保存完整,拱券结构也比较稳定。然而毕竟经历了700多年的日晒雨淋,加之自然力的损害和人为破坏,可谓危机四伏。2005年8月,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对寿昌桥进行全面勘察,发现寿昌桥桥台桩基已局部淘空,部分木桩裸露;桥身砌体出现位移、外鼓和断裂;栏板望柱不少残缺或丢失;桥面踏步高低不平;桥体石质严重风化,缝隙中树木、杂草丛生。
后晋显陵又称石敬瑭墓,是一座直径和高各约10米、坐北朝南的覆斗形墓冢,原有的神道、石像现已荡然无存。据县志记载,陵园东原有“邱灵寺”,是石敬瑭灵辇停放之处,后为护园人住所,寺内建筑多已改建,1965年尚存巨碑一通,是宋景德年间所立,现已不复存在。后晋显陵于2000年被列入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旧址位于新县箭厂河乡方湾村。原是闵氏宗祠,坐北朝南,背靠太平寨,面临一条小溪,门前有两株枝繁叶茂的古枫树。该祠建于清咸丰元年,系砖木结构的南方民族建筑形式,占地面积316平方米。布局为前后两排,每排5间,与东西各两间耳房构成“四水归池”的天井院,院内地平用条石砌成。
老庄大佛寺石刻造像,是山东地区现存石窟造像中最大的一躯,造像坐北朝南,宽5.4米,深5.1米,高9.25米,主佛高9.05米,占据窟中主要位置,为唐代凿刻,居全省雕凿佛像之首。2019年10月7日,老庄大佛寺石刻造像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为明清时期古建筑。棠樾村北靠灵山支脉——龙山,前临徽州盆地,南以富亭山为屏,源自黄山的丰乐河自西向东从山前流过,是风水学说中所谓的“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环境。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原居住于徽城西门的棠樾鲍氏始祖——鲍荣到这里建有别墅。此后800多年里,棠樾村发展成为鲍氏族聚地。构成棠樾村落骨架的道路系统为平行的东西向二横主干道,间以小巷相连。
目前所发现的处于郑州商城和安阳洹北商城之间的惟一一个白家庄期的、具有都邑规模和性质的遗址,预示着商都地望等夏商文化探索中的许多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将有新突破,是夏商周考古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遗址主体的文化年代相当于郑州二里冈上层二期。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