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原为大地主“冠山堂”做仓库和养牲口用的三间半窖式东偏房小草屋,土墙草坯木梁结构。草屋长9.24米,宽4.2 米,山墙高3.12米,墙厚0.60米,一门两窗,两明一暗,光线昏暗,低矮潮湿。
清代乾隆《林县志》所赞誉的“林县八景”之一。北齐至清代先后在这里建有洪谷寺、宝岩院、金灯寺、嘉佑院(元称太平寺,今人称小寺)、瓮洪寺(灵鹫寺)、五松亭、千佛洞、隐庵等宗教场所。窟体洞口用青石砌墙,建拱券门,拱券门上嵌半圆形石块,雕有造像龛。洞内平面近似马蹄形,顶是斜坡,洞长2.35米,宽2.27米,高3米多,百余座佛像中,最大本尊大佛高近3米,最小的仅有20厘米左右。2013年5月,洪谷寺塔与千佛洞石窟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东汉,原为土城,南宋始建砖城,元初拆除,明初又建,明末被毁。现城墙为清顺治三年依旧基重建,墙高近9米,厚约10米,周长11.03公里,东西长,南北短。城墙、城门、敌台、堞垛等均保存较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南海石窟,又称北齐石窟,面临洹水,背靠大山,依山而凿。由于它凿于风景优美的小南海附近,所以称之为小南海石窟。存三窟,分别是西窟、中窟、东窟,均为北齐天保年间(550年—559年)建造。三窟造像大同小异,规模相近,风格古雅。从形体结构,风格题材来看,与河北省峰峰响堂山石窟,遥相呼应,相辅相成,是北齐时期石窟艺术的珍品。
赵州陀罗尼经幢是在北宋景祐五年(1038年)由赵州人王德成建造的,陀罗尼经幢全部用石料雕琢而成,共七级,平面呈八角形,高约18米,是中国现存石经幢中时代最早的一座,也是最高的一座。经幢一般都是用石料雕刻而成,是镌刻佛经的建筑物,这种形式的建筑物创始于唐初,以后日趋华丽,造型繁复,雕刻考究。赵州陀罗尼经幢无论从造型上还是纹饰上都可列为经幢建筑之首。1961年赵州陀罗尼经幢作为北宋时期的古建筑,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料敌塔,因塔建于开元寺内,故通称“开元寺塔”。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宋真宗为了供奉开元寺僧令能从古印度取回的佛经、舍利而下诏建寺筑塔,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建成,历时55年。因定州为辽、宋双方接近的军事要地,宋朝为了防御契丹,利用此塔瞭望敌情,故名“料敌塔”(或“瞭敌塔”)。
叶县县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是目前中国现存的古代衙署中唯一的明代县衙建筑,位于河南省叶县东大街,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石油工人打出的第一口油井,是中国近现代石油工业的摇篮,曾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贡献,在我国近现代石油工业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辛村遗址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辛村村中及村东,毗邻淇河,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为研究西周时期卫国的历史、葬制、车制及西周时代戈戟的演变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2019年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创建于1870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被焚毁,1905年重建,是山西地区现存规模较大的天主堂,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教堂、神父楼和修道院的功能组合,见证了天主教在山西地区传播的历史;建筑风格突出,是该区域内一处重要的天主教活动场所。
邓颖超祖居位于河南省光山县司马光中路贡院街白云巷内,是原全国政协主席、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邓颖超同志祖父及父亲居住的地方。祖居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座北朝南,前后两进,现存清代建筑房屋30多间,为两个独立四合院落,建筑结构严谨,格扇门窗古朴典雅, 是一座典型的具有南方特点的清代建筑。
德日先后占领坊子47年,留下了用于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等各具特色的一系列建筑群落。这些建筑群是一个在帝国主义殖民扩张下,旧中国由封建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缩影,它比较完整地折射了坊子镇一段沉重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