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宝三年,当时杭州为吴越国国都,国王为镇住钱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了六和塔,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塔,取“天地四方”之意。
第一批国保,相传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有骠骑将军张意及其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于此,佛教传入后舍宅为寺,后改灵山寺。唐武宗会昌灭佛,灵山寺毁,广明年间重建,赐额“保国寺”。 宋英宗治平元年称“精进院”,后又更名“保国寺”。宋真宗祥符年间,复有德贤、德诚两大师中兴保国。元、明、清至民国,历经兴葺。
第一批国保。岳飞被害以后,狱卒隗顺背负其遗体逃出临安城,至九曲丛祠,葬于北山之漘。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孝宗即位,以礼改葬岳飞遗体于栖霞岭的南麓。以后历朝历代都对岳飞墓进行过重修。现在所见岳飞墓是1979年重修的。
在北麓山崖及自然洞壑中,有五代至元代造像380多尊,是浙江省最大的一处造像群。其中在青林洞入口的西侧有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滕绍宗雕造的“西方三圣”,是飞来峰有题记的造像中年代最早的一龛。
第2批国保,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天一阁及其周围园林具有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天一阁的藏书和建筑为研究书法、地方史、石刻、石构建筑和浙东民居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河姆渡遗址,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约7000—5000年前)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河姆渡遗址出土陶片达几十万片,还有陶器、骨器、石器以及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等大量珍贵文物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依据,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1982年2月23日 ,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6月,被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第三批国保,1861年,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攻占金华后构建,是全国现存的太平天国建筑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壁画等艺术品最多的一处。侍王府是太平天国的艺术宝库,其壁画、彩画之多为全国之最,超过全国各地太平天国遗址所保存的壁画、彩画之总和,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是研究太平天国革命历史的珍贵资料。
第三批国保,1881年9月25日鲁迅就出生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岁去南京求学,以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这里原有的正中大门是六扇黑漆竹门,改建后已不复存在。新台门整座屋宇是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它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1742—1821)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地兴建的,同时建造的还有过桥台门。
我国江南一带常见的传统木构架民居建筑,前后有两幢房屋,前一幢的三间平房为茅盾的卧室、书房和会客室。屋边有一小庭园,内栽棕榈、天竺、冬青、扁柏和果藤。其书房虽处于市中,却是个闹中取静、环境幽雅的地方。后一幢是两层小楼,用作厨房、饭堂、起居室外。
第三批国保,女革命家秋瑾曾经在此习文练武,度过她的少女时代。1906年回乡后,这里又成了她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故居共五进,第一进是门厅,第二进为三间平房加一楼一底房屋,是秋瑾居住、生活的房间,其余三进为秋瑾母、兄等人的住处。
它山堰是中国古代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唐代大和七年由县令王元玮创建。与国内的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批国保,唐元和十年观察使孟简所建,它自东而西穿越绍兴全境,是古人行舟背纤的通道,又是来往船只躲避风浪的屏障。卧伏于西兴运河,是萧绍运河上的一大奇观,堪称江南水乡一绝。纤道,初名运道塘,俗称纤塘路,是背纤人行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