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元至正三年,用来供奉舍利。武汉市现存唯一一座喇嘛式白塔,一度与黄鹤楼相映成辉,为研究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元末明初的历史和宗教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建于元至大元年,湖北境内少见的元代古塔,是湖北宋塔向明清塔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例证,对研究湖北古塔发展历史和结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建于明嘉靖年间,为保障长江行船安全而设置的永久性建筑物,是至今保存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和船运建筑工程之一,造型气势磅礴,风格雄伟古朴,历经数百年水激浪摧而屹立至今,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南北朝齐武帝萧赜的次子竟陵王萧子良所建,唐重建,明清增修扩建,现存为明代建筑。湖北省境内为数不多的明代寺院建筑,其建筑形制和构件反映了明代建筑风格与地方建筑结合的特征,是研究湖北明代地方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
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现存建筑建于清同治三年,是一处为纪念大禹而建的古建筑群,包括禹稷行宫及禹碑亭、朝宗亭、山门、楚波亭、碑刻。整个建筑群占地10,009平方米。
始建于清干隆五十二年,砖木结构,长方形平面布局。抗战时期曾作为三十军江防总指挥部。三峡大坝坝区内唯一原地保护的文物建筑。
最早开凿年代目前无法考证,明万历年间已有记载,共计数量23处250间左右。有居住、宗教、屯兵、躲避兵火等功能。
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为纪念康熙年间鄂陕地方中左守备甘继芳为国捐躯事迹而建。是鄂西北规模较大的民间宗祠建筑,对研究清代宗祠建筑、清代早期旌表制度和地域宗法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湖北省唯一的明代官府粮仓!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光绪九年重建,民国时期为县府集中仓,建国初期,被确定为中央粮库郧县第一分库。湖北省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官储粮仓,为研究古代粮仓的形制结构、布局和仓储制度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湖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县级古城,古城本体、建筑风貌、空间格局均保存较好,对研究明清鄂陕交界地区建筑历史、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
始建于清干隆年间,道光九年重建,砖木石混合结构。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汉戏传播的重要场所,对于中国戏曲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清代鄂东地区庙会文化的实物见证,为研究清代鄂东地区的乡土建筑、戏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建于清同治七年至十二年,有将军第、皇恩旌裱御赐匾额。为清晚期湖北地方建筑风格,是研究湖北乡土建筑的重要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