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始建于战国,先后为战国皋狼邑、西汉皋狼县治所,十六国汉刘渊起兵反晋在此建都,称左国城。城址平面呈不规则形状,南北长约3.5千米,东西宽约2.5千米,总面积近900万平方米。战国的皋狼城位于中部,城址平面呈梯形。汉代的皋狼县城和十六国时期的左国城系皋狼城内外套城,内城继续沿用战国皋狼城。外城城址平面呈喇叭型。为加强防守,在套城基础上扩充城的东部——东城。南村城址独特的布局,为研究战国至晋的历史以及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古栈道地处三门抵柱以东的深山峡谷之中,古栈道遗迹20余处,累计长3000余米。在山崖凸出的栈道拐弯处、内侧岩壁上均发现纤夫挽船时绳磨下的深深槽痕。在绳槽最多的位置还发现一种立式转筒状机械装置痕迹。在五一石膏厂和老鸦石村附近栈道岩壁上分别发现“唐总章三年”和 “宋绍圣元年”题记。
第六批国保,霍州窑白瓷以粗瓷为主,细白瓷中的高足杯、折腰盘、碟较具特色,胎质粉白。烧造工艺上除开圈叠烧者外,外有垫砂、垫圈及支钉支烧,尤以五支钉支烧独具特色。碗有黑釉及外黑内白两种,碗的圈足根及碗内涩圈皆施化妆土。
窑场创烧于北宋初年,历经金、元盛烧,明清走向衰败。洪山窑品种丰富,有细白瓷、粗白瓷、黑釉瓷及黄釉瓷、柴釉瓷、青釉瓷等,以细胎白瓷的烧造量较大。洪山窑址是一处沿续时间较长、保存较完整的遗址,为研究山西古代陶瓷业的起源、发展、兴盛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新石器时代,夏家店遗址群已形成规模较大的社区性聚落群。民国24年(1935年),日本学者滨田耕作等人在夏家店遗址群发掘的石棺墓中发现了青铜器,提出了赤峰第二期文化,并推断其年代和秦汉相当。夏家店遗址群共发现9处遗存,并以居住址为主,主体、墓葬群、居住址呈三角形构成了夏家店上层祭祀遗址群,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基本相同,有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和战国时代文化遗存。夏家店遗址群为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新的重要物证,对探讨草原青铜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的祭祀和宗教活动有重大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