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据光绪八年《长子县志》及碑载,元、明、清共九次修葺和增建。现存建筑有中殿和后殿,中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斗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后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两殿均使用减柱造,建筑布局及用材体现了金代建筑风格。
不二寺大雄宝殿,始建于北汉乾九年,现为金明昌六年建筑。坐北朝南,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正方形,建筑面积147.6平方米。单檐悬山顶,出檐有廊,殿前檐置五铺作斗拱。原位于北留乡小直峪村,由于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1989年将大雄宝殿迁至县城首邑西路74号。
创建于金天会二年(1124年),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修。全寺建筑分布在东西两条轴线上。现仅存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为全寺主殿,金代原构,面宽进深各三间。天宫楼阁,既是精制的建筑模型,又是出色的工艺品,其仿木构建筑形式,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形制,对研究金代建筑具有参考价值。
第六批国保,始建于宋代,旧称“佛堂寺”,原为天官寺下院。现存建筑正殿为元代建筑,余皆明清所建。寺院坐西朝东,三进院,占地面积为5981平方米。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前殿、正殿、藏经楼、万佛洞(石窟),两侧建有偏殿、廊房二十余间。正殿面阔七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歇山顶,琉璃剪边,斗用材硕大,为六铺作双下昂。
据庙内明清重修碑记载,创建于唐开元年间,元末毁于兵火,明万历年间重建,清顺治十年,康熙三十五年,雍正六年,乾隆八年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基本保持了原有布局。舜帝陵坐北朝南,面积2.7万平方米,由外城、陵园、皇城三部分组成。庙内现存明、清、民国时期重修碑刻7通。
初名崇严寺,又名禅山寺。创建于唐,宋嘉佑年间改名崇圣寺,南宋毁于战火,金大定十五年至二十六年(1175―1186年)重新修建,元、明、清均有修葺。寺院坐北朝南,分为上、下两个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过殿(南殿)、大雄宝殿及厢房等,寺庙西南有明代实心砖塔1座,元代石塔2座。东面有白龙庙,南面为戏台。建筑面积1840多平方米。
第六批国保,创建年代无考,坐北朝南,二进院落,从现存建筑结构看,大部分为明、清遗物,部分构件仍保留着宋、金、元特征。整个寺院占地4380平方米。主要建筑为山门、过殿、大雄宝殿、西插花楼。寺内保存宋庆历、金贞元、明清时期的碑碣十几通;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所铸铁钟一口。
第六批国保,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年,元大德七年地震毁,元至正五年重修,现存大殿、献亭、戏台等,其中戏台仍保持元代风格。东羊元代戏台是全国仅存七座早期戏台中最为精巧的一座,工艺精湛。是研究元杂剧在平阳一带发展历史和金元时期戏台建造规制的重要实物资料。
第六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攀间枋题记,元延佑二年重修,明清时屡有修葺。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中轴线上建有过殿、正殿,两侧有东西配殿、耳殿。正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梁架结构为四椽对前乳用三柱。前檐柱头斗为五铺作双下昴,补间出45度斜。后檐斗为四铺作出单抄。四椽下有“大元国延二年······”题记。殿内绘有壁画,被白灰覆盖。
第六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庙内元代经幢记载,元至正七年(1357年)重建。明天顺、清康熙、民国六年都曾进行过修缮。坐北朝南,三进院落。自南向北中轴线上依次为戏楼(建筑已毁)、石牌坊、山门、正殿、后殿;两侧分别对称布局有钟鼓楼、配楼、耳殿、禅房、关帝殿、奶奶殿等。庙宇前部开阔疏朗,后部紧凑严密,形成了疏密有序,高低错落有致,建筑形制多样,元、明、清各代建筑并存的群组建筑风格。
据重修碑载:“宋朝建至,宋金兵劫火焚之余”。元代重修。历代均有修葺。庙坐南朝北,分上下两院。中轴线上依次为木牌坊、山门、乐楼、圣母殿。下院山门戏楼两侧有钟鼓楼、灵官庙、东西禅院、廊房;上院两侧有东西配殿、痘疹殿、眼光殿;东南角有“显泽侯神祠”。总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
创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后历代均进行过修葺、增修。观坐南朝北,总占地面积5890.9平方米,建筑面积2210.2平方米。前后三进院落,主要建筑有牌坊、山门、龙虎殿、纯阳宫、三清殿、玉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