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寺又名灵崖院、白鹿洞。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建,分前、后两洞由奈何桥连接。现存石碑、摩崖题刻约一百二十方有小碑林之称。以东汉建宁五年(172年)刻“郙阁颂”,宋绍定三年(1230年)重刻“郙阁颂”,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刻“灵崖叙别记”,唐开成二年(837年)刻“开成题记”唐权德舆撰“何某德教碑”等碑刻著名。2006年灵岩寺摩崖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洞窟10个,小龛65个,石造像3371尊。西边除一个造像已毁的道教窟;及两个空窟外,有造像的为7个洞窟。这7个洞窟分布在长达70米的山崖上,最大的宽10.3米、高5.4米、深10.7米,最小的宽1.2米,高1米,深2.1米。从窟内题记看,此窟始凿于隋大业年间(605—618),唐、宋、金、明各代都有雕凿。窟号从东向西依次排列。
杨珣碑矗立于法门镇石碑村西南古道旁,在法门寺东北不足三公里处,正在建设中的关中旅游环线从石碑的南侧一公里处通过。杨珣碑碑身为一整块高3.18米,宽2.19米的大理石雕凿而成,为同时期石碑中绝无仅有。历经1200多年的风雨,杨珣碑依旧巍然屹立而纹丝未动,1957年杨珣碑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为了保护此碑,曾准备将杨珣碑搬迁到西安碑林作为镇馆之宝,终因碑体庞大和限于当时的设备不足而未能成行。2006年杨珣碑被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双龙石窟、石空寺。始凿于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明清两代有所增凿扩建。单窟,朝向东南。窟口处凿有三开间仿木构窟檐,通面阔5.04米。明间阔2.02米。八角形檐柱,檐间刻出四铺作斗拱、素枋等。宝装覆莲柱础。窟平面呈“凸”字形,分甬道、窟室。甬道长3.75米,宽2.75米,高3米。窟室面宽9.2米,进深8.4米,高约5.3米。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保存较好,对研究省内东部地区石窟特征和佛教艺术有重要价值。分布在长500、高80米的三处崖壁上。洞列三层,计窟龛19座。有北魏、北周石造像18尊、泥塑55身、宋代壁画14平方米。
开凿于柏林山崖壁上,座北向南,始建于北魏、唐,五代、宋、清重修。共有窟19处,石塔2座,石井四个。窟形有平面方形平顶、穹窿顶、四面坡顶。造像77尊,多清代重塑彩妆,壁画107幅,多为清代重绘。绘画面积2100多平方米。其中5号窟面积最大,宽7米,深7米,高4.4米;14号窟内的大佛高6.2米,宋代原塑,清代重塑彩妆,为该窟群中最大的佛像。保存较好,对研究佛教艺术有重要价值。
王母宫石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研究佛教艺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原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佛、道二教寺观建筑。王母宫建于北宋天圣二(1024)年,明正德九(1514)年及嘉靖元(1522)年屡次增修。有宫观寺庙多处。有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及殿宇文昌阁、三清楼、玉皇殿等,是道教胜地。
第六批国保,圆首长方形,通高2.8米,宽1.88米。北宋嘉佑二年刻,额篆“新修白水路记”,首题楷书“大宋兴州新开白水路记”。正文楷书竖行26行,每行37字,计860余字,记载了白水路和青泥古蜀道的修筑及变迁史实。为宋宣德郎守殿中丞知雅州、军州、骑都尉雷简夫撰文并题。甘肃徽州知州宋洛刊石。笔力遒劲,字迹工整。
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于1910年开始兴建,由日本建筑师真水英夫设计。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德里北街21号西院内,200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对中国近代教育史和建筑史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其前身为清康熙帝九子允禟的府第。该建筑群由英国留学的中国建筑师沈琪主持设计,由中国营造厂施工建造,于1907-1909(宣统元年)年建成。共有主楼和三组风格各异的建筑群,反映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建筑设计和营造施工的高超水平。该建筑群是晚清最高的军事指挥系统单位,并在中华民国时期作为袁世凯和段祺瑞执政府所在地,并于1926年在门前见证“三·一八”惨案,具有重要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