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前门、前门楼子、大前门,原名丽正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它集正阳门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 据地方志上记载:当时的城楼、箭楼规模宏丽,形制高大;瓮城气势雄浑,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现仅存城楼和箭楼,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城楼上有北京民俗展览馆。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余亩,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
社稷坛,是祭祀社稷的场所名称,为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神祇的祭坛,其位置是依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规定,置于皇宫之右(西)。祖与社都是封建政权的象征。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不仅在京城有国家的祭坛,地方各级城市也都有祭祀社稷的场所。
又名“先师庙”,中国古代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面积2.2万平方米,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主体建筑为沿中轴线分布,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布局,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
崇礼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大学士,其住宅是保存完好的清代典型四合院建筑,分主院、跨院和花园三部分,布局宽敞,屋宇华贵,主院正房内部的装修尚保留完整的木隔扇及崇礼亲题刻字,是典型的贵族府邸。
始建于明朝正统四年,历时近5年,至正统八年才建成。原寺庙规模宏大,明、清时多次重修。保存也有北京地区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壁画,在中国现存壁画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
始建于辽代统和十四年,主体建筑有礼拜殿、梆歌楼、望月楼和碑亭等,是北京市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清真寺。
天宁寺塔,据清《日下旧闻考》引旧籍考证,寺始建于5世纪北魏孝文帝时,初名光林寺。隋仁寿二年(602)称宏业寺。唐开元改天王寺。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更名大万安禅寺。元代寺院毁于兵火,殿宇无存。
原名“铁壁银山”,因悬崖陡峭如同高大的墙壁一样,色黑如铁,而大雪之后漫山皆白,山色如银,故而得名。景区特点是山美、树美、塔多。山美源于漫山遍野的松、柏、橡树,颜色也随着树种的变化而呈现深绿、浅绿等不同色彩。银山南麓有众多古塔林立于峡谷之间,最为壮观的是华禅寺内的金代佛塔。
周昭王八年(前1045年)燕国的初都所在地,是西周考古中发现的一处集城址、宫殿区和诸侯墓地同时并存的遗址 [1] ,为北京城的发源地之一。琉璃河遗址的发现,将北京的建城史上溯至3000多年前。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占地35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原名慧聚寺,明朝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因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民间通称为戒坛寺,又叫戒台寺。戒台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中国北方保存辽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最特别的其是保留了佛塔,经幢、戒坛等辽代佛教中十分罕见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