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傍依黑水,故名黑水国。分南、北两城,两城相距2公里。北城始筑于匈奴占河西之时,汉代沿用并为张掖郡治觻得县城。南城始筑于唐代,宋、元、明沿用。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继居延遗址之后简牍出土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遗址,该遗址的科学发掘,对研究汉晋驿站的结构、形制和布局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与之相联系的大量简牍及其它各类遗物为我们了解汉代邮驿制度及西北边郡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汉代至唐代古遗址。是汉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重要的历史遗址,对研究当地的历史、经济、以及十六国时期割据政权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始建于西夏以前,是藏传佛教寺院遗址,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的象征。萨班居凉州白塔寺,并将其改建为藏传佛教寺院,使之成为凉州四寺之首,名“东部幻化寺”。萨班圆寂后,阔端为其在寺内建灵骨塔一座,俗称白塔,寺因塔名,称“白塔寺”。萨迦派五祖八思巴续建。元末,毁于兵燹。明、清重修。
河西走廊魏晋、唐代的代表性墓群。魏晋、十六国墓葬均由长斜坡墓道、墓门、墓室组成。墓门上方为砖砌门楼,门楼砖上有彩画,并雕刻成各种内容的造型,如侧兽、托梁赤帻力士、雷公、鸡首人身或牛首人身像等。从门楼普遍使用斗拱、托梁力士等建筑造形砖的现象分析,当是世家豪族或兼为官吏生前住所建有楼橹或阙的一种反映。
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时间跨度为370多年,葬有14代200余人,其中有“三王十国公”,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出土实物最具有研究价值的一处元代墓葬群。面积约3万平方米。
约建于东汉晚期。三座墓葬均建于夯土筑成的土台(雷台)下。1号墓为夫妻合葬墓,规格较高。其墓门向东,由长斜坡墓道、甬道、前室(附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后室组成。
创建于元至正七年,占地13000平方米,现存主体建筑为明代建造。坐北向南,主体建筑沿中轴线排列,廊庑式布局,四进四院,有大小建筑88间。最南端的戏楼(清末建)已由伏羲路隔开,由戏楼向北依次进入前院、中院、后院和后花园。
明代秦州举人、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副使胡来缙的私宅。是天水市现存的明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现存的明代品官府第,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在全国范围内其规模也是不多见的古民居。甘肃省文物局(1998)14号文件对天水古民居的评价是:“天水古民居是保存至今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塔是庆阳市境内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砖塔。明代因遇山洪,淹没凝寿寺,仅存此塔至今。
一座砖土混筑的金刚宝座式塔,建于边长17米、高2米的台基上,塔座为三重方形束腰须弥座,底部二层须弥座平面为方形,边长8.7米。
甘肃省境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唐代佛塔建筑,有大小二塔,两塔隔溪相望,遥相呼应。大塔平面呈方形,面积116平方米,塔基边长10.8米,为方形七级密檐式空心砖塔,通高16.2米,第一层正面辟门,密檐用砖砌迭涩,挑出13层,第4、第8层挑出菱角牙子。小塔造型同大塔,通高4.9米,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