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石结构的古代水利枢纽工程。建于北魏延昌三年(514年),隋时在沂泗交流处积石堰水,元时将坝改建为滚水石坝、明时将坝体加长增高。有江北小都江堰之称。金口坝经多次重修,历1500余年保存至今,它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建筑技术水准,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永丰塔已有千余年历史,历经洪水、地震,仍完好无损。永丰塔系八棱等边四门楼阁式砖塔,地面上现存5层,底部2层已淤于地下。高31米,下层周长44米,上层周长36米。每层的东、南、西、北四面各设有券门,明暗有别,或为天井,或直通塔内回廊。塔身各层高度及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塔外西侧有后修的石台阶数级,由此台阶可进入塔内。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兴塔位于邹城市钢山街道北关社区,为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建造,元代重修,明天启二年(1622年)残毁,崇祯年间修复,1996年文物部门对塔进行全面整修,并发现地宫。该塔造型古朴稳重,结构合理,稳定性强,具有典型北方建筑特征,显示了北宋时期在建筑技术、材料等方面的成就。该塔虽几经修葺,仍保持了其原有的建筑风格,是研究北宋时期建筑历史和佛教传播的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始建年代无考,传为兴国寺寺僧和当地居民共同筹资兴建,明清时曾维修。清代《高唐州志》中称其为“宋塔”,且历代有“唐寺宋塔”和“唐槐宋塔”之说。该塔为仿木楼阁式空心砖塔,由青砖砌筑而成,外施以青砖白灰,内用青砖黄泥砌筑,塔身内部的角檐及踏步、塔门等处施有木筋。塔身通高37.5米,底座周长22.8米,塔基占地面积33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