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祠堂位于蓬莱阁府前街东侧,明崇祯八年为褒扬戚继光而建,赐额“表功祠”。祠堂于清康熙四十六年重修,1985年征为国有,并全面修复。戚继光祠为三进院落家庙式建筑。门房、正祠各三间,均为单檐砖石木结构,占地595.1平方米。门房座东面西,门外两侧各有石狮一尊。门扇上阴刻楹联“千秋隆典,百战著勋名”,横额“海上威风”。
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修建,故名“明石桥”,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被大水冲毁,当时的粥店著名石匠姜桂松进行义修,故又称为“姜公桥”。现存石桥净长221米,桥呈S型,桥宽2.5米,有65个桥孔,66个桥墩,桥孔长度不一,桥面由360余块大型石条组成,石桥由数百个巨大的铁锔子固定,是整个大汶河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石桥,也是我省境内现存最长的古石桥。
巨野文庙是鲁西南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建筑,西邻县政府家属院,南靠文庙街,是祭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地方。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殿基为砖石混砌,台基高1.4米,东西长22.3米,南北宽14.25米。大殿通高13.7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城文昌阁又名魁星楼,原是古代一处祭祀文昌帝君的场所。1991年版《高青县志》记载,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由64名文、武生员集资在青城十字街修筑 “文台”;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建成文昌阁;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青城知县张维垣捐资,并联合当地乡绅集资重修。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寺内碑铭载,该寺为元大德六年(1302)由丞相伯颜之后裔所建。后经明、清两代多次修葺、扩建,遂成今之规模。它历来是山东省东部伊斯兰教的活动中心。我国现代著名阿訇王静斋、马松亭等曾在该寺掌教、讲学和著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慈孝兼完坊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为王怀远继妻孙氏敕建的节孝坊。坊是三间四柱五楼歇山顶石牌坊,通高7米,面宽8米,进深2.7米。牌坊各楼顶脊均为石雕瓦垄脊饰,檐下石刻仿斗栱。慈孝兼完坊雕刻纹样精致,牌坊上有文字碑,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百狮坊和百寿坊以其雄伟的气势鹤立于牌坊之林,是全国罕见的典型清代石雕建筑。百寿坊,亦称朱家牌坊,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为翰林院孔目赠儒林郎朱叔琪妻孔氏而建,因雕有一百个不同的寿字而得名。坊以青色鱼子状石灰岩构成,通高13米、宽8米,四柱三间三层楼阁式建筑。百狮坊,被誉为天下第一坊,在今单县城内牌坊街中段。因其夹柱精雕一百个姿态各异的石狮子而得名,寓有百事(狮)如意,百世(狮)多寿(兽)之意。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国保单位。
青山寺是祭祀西周焦国国君的祠庙,后扩建为佛道合一的寺庙。至迟始建于东汉末年,经宋、元、明、清诸朝多次重修扩建,现存建筑基本为清代,民国修建。建筑布局严谨,建筑规模宏大,祭祀神灵众多,是至今保存较完整的佛道合一的古建筑群之一,对于研究古建筑、雕刻、美术民俗宗教等都有着重大意义。是研究鲁西南宗教与文化历史的珍贵资料。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位于济源市东北16公里的沁水口,早在秦朝就在此地修建水渠,曹魏、唐朝、元朝均在此修渠,明朝时期建成5条水渠,灌溉济源、沁阳、孟县、武陟和温县,故称“五龙口”,现在仍有4条渠在使用。五龙口现存永利渠闸和三公祠,文济渠闸和袁公祠。永利渠闸建于明朝,三公祠建于清嘉庆年间,祀奉建渠有功德史纪言、石应嵩、涂应造。袁公祠建于明万历年间,祀奉袁应泰。
正阳石阙位于正阳县城东关烈士陵园南端。据《正阳县志》记载:“望乡台在城东关外,东狱庙前,有石壁似是古代石阙之左部。”按《白虎通义》说:“阙者,所以饰门,别尊卑。”在汉代,阙是被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标饰门面、炫耀声势的建筑。因此,贾君墓阙当系贾氏墓地前的大门。就其性质来说,属于墓阙或神道阙。它组成了整个墓地建筑群的序幕,它作为墓地前的陈设物,标志着贾氏墓地的范围。
林州阳台寺始建年代不详,历经战乱天灾,原有建筑早已无存,仅存唐代石塔两座,原寺中石碑赑屃一件,随着阳台寺双石塔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当地百姓又重修了阳台寺,新建山门、药师如来殿、关圣帝君殿、广生殿和龙王庙等建筑。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中国功夫的发源地,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