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

批次:第七批

编号:7-1159-3-457

类型:古建筑

行政区域:河南省,济源

地址:济源市东北16公里的沁水口

五龙口水利工程,古名秦渠。初以枋木为门,故又称枋口,为我国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济源市东北16公里的沁河谷口。

据《济源县志》载:秦统一中国后,开始在此凿渠灌田,“以枋木为门,以备蓄泄”。东汉时,“修理旧渠以灌公私田畴。”三国时,河内典农司马孚表请魏文帝易木为石,改名石门。隋代修建利民渠。唐代河内节度使温造上奏修复枋口堰,灌温、济、沁、武四县农田五千顷。元代曾开渠修堰,泽之温、孟、沁、济、武五县,名曰:广济河。明嘉靖25年至天启年间,共开凿利丰渠、广济渠、广惠渠、永利渠、兴利渠,形成五龙分水之势,故称五龙口,沿续至今。广济渠首闸上,开凿石窟,内置兴修水利官员袁应泰等人石像17尊,题额“袁公祠”,石门周围刻诗题记,保存了明代兴修水利工程的重要资料。窟前为露台,永利河渠首闸上,亦开石窟,内雕石像5尊,以纪念明代济源县令史公纪言等兴修水利之功,题曰:“三公祠”,为清代补建。 

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