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郎庙俗称救郎庙,是祭祀春秋时期晋国赵武、程婴和公孙杵臼的庙宇(韩城为“赵氏孤儿”故事发生地)。始建年代不详,元朝至大元年(1308年)重修,明万历、天启及清光绪年间又重修。建筑坐北朝南,总面积1660平方米,现存前殿和正殿,原山门与戏楼已不存,院东还有孙真人祠前殿、献殿和正阳洞以及三圣庙前殿和献殿。九郎庙正殿为元代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16米),进深六椽(9米)。外檐柱和前后金柱均有阑额和普拍方。外檐无补间铺作,柱头铺作为五铺作重栱双下昂,内转五铺作重栱出双抄。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2003年被列为第四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该寺创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是西安最古老清真寺之一。寺院建筑形式,略同化觉巷清真大寺,唯规模较小,而寺内亭、台、殿、阁布局得当。寺门对面有砖雕纹饰大照壁一座,门外临街有四柱三间石牌坊“敕建陆次”石额,镌于牌坊门楣。省心阁是该寺主要建筑之一,相传建于宋代。明郑和四下西洋回来后重建为四角形式建筑,三层三重檐。后面是南北碑亭,南碑亭内是著名的“郑和碑”,即《重修清净寺碑》,大殿前为一宽大月台,周围环以石栏。大殿门首悬挂慈禧手书“派衍天方”牌匾,殿内前中为窑殿,上方写有古兰经原文,是著名“土耳其”书法,右边是阿訇演讲台。大殿面积500多平方米,可容纳500人同时做礼拜,墙壁四周有花草图案,套刻《古兰经》和阿拉伯文。整座寺院,庄严肃穆,紧凑和谐。明永乐十二年(1413年)郑和第四次出使西洋,曾到该寺邀请掌教哈三随往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