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泉石窟位于古都洛阳南大门——大谷关口以东断崖之上、今偃师市寇店乡水泉村。石窟坐东向西,背山面水,呈拱形。深11米,宽6.30米,高7米。共刻大小佛龛400余个。开凿年代从北魏至北宋,主要是北魏之作。窟内正中刻主佛两尊,左佛通高5米,右佛残高3米,两佛并列。
万佛山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市吉利区吉利乡柴河村北部的山岭上,开凿于北魏时期,现存石窟分为上、下两寺院,造像300余尊。2013年5月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田迈(马都洛)造像,俗称石佛,位于淇县城东8公里石佛寺村,因田迈(马都洛)造像,故名。现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禅静寺造像碑刻于北朝东魏时期的长葛市禅静寺造像碑(也称“敬史君碑”),距今有1473年的历史。碑文上承魏体之精华,下开唐楷之先河,被书法界公认是魏碑中的精品,是“龙门二十品”之外的“品外之品”。1973年,此碑拓片应邀赴日本展出,从此誉满天下。2013年5月,禅静寺造像碑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乾隆《林县志》所赞誉的“林县八景”之一。北齐至清代先后在这里建有洪谷寺、宝岩院、金灯寺、嘉佑院(元称太平寺,今人称小寺)、瓮洪寺(灵鹫寺)、五松亭、千佛洞、隐庵等宗教场所。窟体洞口用青石砌墙,建拱券门,拱券门上嵌半圆形石块,雕有造像龛。洞内平面近似马蹄形,顶是斜坡,洞长2.35米,宽2.27米,高3米多,百余座佛像中,最大本尊大佛高近3米,最小的仅有20厘米左右。2013年5月,洪谷寺塔与千佛洞石窟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离香泉近而得名。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为著名高僧僧稠禅师在魏离宫旧址上所建。年代为南北朝至清的香泉寺石窟,于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窄涧谷太平寺石窟位于河南省沁阳市紫陵镇悬谷山,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北魏。是国家4A景区神农山重要景点之一。石窟造像开凿于北魏,历隋、唐、五代、宋、金、明、清等时期陆续开凿,是豫北地区延续时间较长、保存较完整的石窟造像之一。1963年,被评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尊胜陀罗尼经幢,定觉寺内。尊胜陀罗尼石经幢由幢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组成,高6.2米,重达6吨。始建于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已有将近1300年历史,现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
陀罗尼经幢现位于卫辉宾馆院内,为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创建宁境院时所镌造。整座建筑高6.50米,全部用青石雕造,由幢座,幢身及幢顶三部分构成。现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偃师境内的诸多古碑中,有一座号称“中州第一碑”的巨碑。那就是坐落在山化镇凤凰山上玉皇阁之北的会圣宫碑。此碑是我国现存少数巨碑之一。现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乡文庙大观圣作之碑,新乡市区现存的最古庙宇。北宋时已建此庙,北宋末年为学宫,立《大观圣作之碑》(简称《大观碑》),后来曾毁于兵火,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新修复。2013年5月,新乡文庙大观圣作之碑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处为桐柏山余脉,当地群众谓之佛爷沟。两千多年前楚国所修筑的长城就延伸到这里。此造像年代未见题记,《宋志》一书载:“香山在州东南120里(今方城东南120里)上有香山寺,摩崖造像,大者二尺余,小者尺余,背有千手千眼菩萨,盖仿龙门石窟而为之。”1986年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南阳区域内发现的唯一佛教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