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县现存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石窟寺及石刻13处,现有淌泥河摩崖造像、福地石窟、牛家庄石窟等,福地佛道同龛石窟享誉中外。石窟雕刻内容涉及佛教、道教、音乐、体育、游乐、服饰等,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有重要的价值。2013年5月,宜君石窟群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称万佛洞,共有四窟,开凿于隋唐,宋金元明各代都有续修。其中主窟宽17米,高6.7米,深14米。中央有坛基,高1.43米,长11米,宽5米。坛四角 各有屏柱1根,上承窟顶。坛上原立3尊佛像,上方窟顶凿有藻井3个。周围四窟及屏柱上雕满神态各异的大小佛像,号称万尊。门洞两壁及石窟东西两壁都凿有较大的佛龛,内刻佛、菩萨像。东屏柱正面雕释迦牟尼涅槃的故事,有弟子围棺哭泣的场面。还雕有15级浮图。其余3窟面积较小,但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游牧民族的文化遗存,是了解河西走廊西段古代游牧民族历史的重要形象资料,它与内蒙、宁夏等地的其他岩画组成了我国北方岩画圈,是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生活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黑山岩画属摩崖浅石刻岩画,刻凿方法主要有磨刻法、敲凿法、线刻法等。内容以舞蹈、狩猎、人物、动物、佛塔等为主,尤以反映野生动物的画幅居多,总计达20余种。从内容看,黑山岩画延续时间较长,可能从战国时期直至明代。是中国北方岩画的典型代表,作为古代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记事画,涉及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宗教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具有较高的艺术及历史价值。
石拱寺石窟开凿时代早,延续时间长,内容丰富,与麦积山石窟相呼应,是丝绸之路佛教艺术文化线路中东段的重要节点,是北朝时期陇山周围佛教及历史、交通等方面的珍贵材料。
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具有浓郁的民族与地域风格,是敦煌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古代河西地区佛教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补充材料。
据碑记和造像风格等综合分析,石空寺石窟最早开创于宋代,明清时期继续扩建与修缮,石窟的开凿是佛教传入陇东地区后,与当地本土文化相互渗透的结果,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宣传场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典型的民间特色,对研究陇东石窟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