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国保,创建于明万历九年至十一年,清代屡有修葺。现存建筑正殿为创建时原构,余皆清代所建。寺院坐东朝西,二进院,中轴线上自西向东有天王殿(山门)、献亭、正殿,两侧为钟、鼓楼及东西配殿。
第五批国保,是全国现存已知的府城隍庙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创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明弘治五年、嘉靖、万历及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均有扩建和重修。现存建筑中大殿和角殿为元代建筑,寝宫、戏楼、玄鉴楼等为明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
第五批国保,原为圆果寺中建筑,又称圆果寺塔,寺已毁,塔独存。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地震毁坏塔刹九尺余,二十三年(1694年)补修。是我国藏式塔中的佳作。
第五批国保,又名谯楼、鼓楼,是历史上以边靖楼为中心的古代州城长城险隘雁门关的重要依托和支撑点。为守望了敌、指挥作战之军事设施,有万里长城第一楼之美誉。据清《代州志》载:边靖楼建于明洪武(1374年)七年,成化七年(1471年)被焚,成化十二年(1476年)重建。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年间均有维修,现存结构仍为明代遗构。
第五批国保,据清康熙三十二年《平顺县志》记载: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初名龙门禅院,既龙门寺下院。北宋开宝年间(969――976年)因寺院侵塌而重建,北宋淳化二年(991年)改今名。现寺院已毁,全貌不得而知,仅存正殿―座,为金代遗构。
第五批国保,原为“海惠院”中建筑,寺院早毁,唯塔独存。塔为方形石塔,是我国现存仅有的一座五代时期石塔。据该塔背面墙上嵌有后唐长兴三年(932年)石碣记载,唐乾符四年(877年)明惠大师主持海惠院,正月十八日突然被杀,事后由北子崇诏奉潞州节度使命,捧舍利为大师建塔。现存石塔为唐代原构。
第五批国保,据庙内元中统二年石碑记载:庙创建于隋,唐、宋、元、明、清皆有修葺。现存建筑大殿为宋代遗构,献殿为元代形制,余皆为明清建筑。庙坐北朝南,占地1840平方米,建筑面积1458.7平方米。现存建筑中轴线上有山门(倒座戏台),门上为戏楼,献殿、圣母殿,东西有配殿、角殿、梳妆楼、十帅殿、广生殿、十殿闫君殿等建筑。
第五批国保,据寺内金泰和元年碑载:创建年代不晚于唐肃宗时期,古名圣俱寺,宋皇三年改现名。宋末兵燹,仅存正殿。金天会年间(1123――1137年)在旧址上建麓台塔并修建殿宇、楼亭十多座。金代至清历代重修,现存建筑正殿与塔为宋金时期原构,余皆明清所建。
第五批国保,文庙始建年代不详,据殿内梁架题记载,大成殿重建于金大定三年(1103年),其余东西两殿及前后院建筑皆明清所建。庙坐北朝南,现存四进院落,中轴线上排列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藏经阁等建筑。
第五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金代已有,元至元四年、明崇祯十四年及清代均进行过修葺。现存建筑大殿为金代原构,余皆明清所建。庙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呈两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为影壁、山门、戏台和大殿。前院东西廊房各三间,后院东西窑洞各五间,大殿两侧东西垛殿各三间。
第五批国保,唐大和元年创建,北宋治平四年重修,金大定二十年、清乾隆二十三年进行过修葺。大悲院坐北朝南,布局为长方形,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献殿、过殿、天王殿、东西厢房。现存建筑献殿为金代原构,余皆清代所建。
第五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金承安五年在观内创建醮坛,明、清时期屡有修葺。现存建筑昊天玉皇上帝殿为金代原构,余皆明代所建。太符观坐北朝南,两进院落,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建有照壁、牌楼、倒座戏台(下层为山门)、昊天玉皇上帝殿。牌坊至戏台之间,东设关帝庙,西设二郎殿;戏台至昊天玉皇上帝殿之间,东设后土圣母殿,西设五岳殿,在后土圣母殿、五岳殿南侧各设有窑洞十孔,窑顶分别建有钟、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