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载堉墓,占地86000多平方米,是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朱载堉之墓。2001年6月,朱载堉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楚藩王墓群。洪武三年朱元璋封第六子朱桢为楚王,藩武昌。洪武十四年在龙泉山始建茔园,并设置陵卫及陵户,看护王陵。
依据墓葬规模、出土文物的规格,推断该墓当为战国早期古蜀国开明王朝的王族或蜀王本人的家族墓地。该墓葬为首次在成都城市中心即古代成都少城发现的战国时期大型墓葬,其独特的形制,布局规整的建筑,精美的出土器物为研究古代巴蜀的历史文化、丧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吉堆吐蕃墓群是在西藏山南市南部紧临不丹王国边界、紧靠喜马拉雅山脉的一处大型墓地。加上有门当、得鸟穷两处摩崖石刻为其证,实为西藏吐蕃时期不可多的一处可较为准确确定年代的古墓地,为研究吐蕃时期,特别是吐蕃中期佛教传入西藏后的葬俗形式及其变化,提供了十分可贵的实物材料。同时也为吐蕃扩张时期的结盟及其形式、内容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证据。
西汉帝陵是西汉11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高皇帝刘邦-长陵、孝惠皇帝刘盈-安陵、孝文皇帝刘恒-霸陵、孝景皇帝刘启-阳陵、孝武皇帝刘彻-茂陵、孝昭皇帝刘弗陵-平陵、孝宣皇帝刘询-杜陵、孝元皇帝刘奭-渭陵、孝成皇帝刘骜-延陵、孝哀皇帝刘欣-义陵、孝平皇帝刘衎-康陵。西汉是我国封建帝国时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封建社会的各种典章制度的完善、确立和巩固基本上都完成于西汉。
关中十八唐帝陵,也称“关中十八陵”、“关中唐帝十八陵”、“唐十八陵”“大唐十八陵”,是指埋葬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唐朝十九位皇帝(女皇武则天在与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的陵墓,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十八陵分布于渭北六县:依次为乾县的高宗和武则天乾陵、僖宗靖陵;礼泉的太宗昭陵、肃宗建陵;泾阳的宣宗贞陵、德宗崇陵;三原的高祖献陵、敬宗庄陵、武宗端陵;富平的中宗定陵、懿宗简陵、代宗元陵、文宗章陵、顺宗丰陵;蒲城的睿宗桥陵、玄宗泰陵、宪宗景陵和穆宗光陵。
河西走廊魏晋、唐代的代表性墓群。魏晋、十六国墓葬均由长斜坡墓道、墓门、墓室组成。墓门上方为砖砌门楼,门楼砖上有彩画,并雕刻成各种内容的造型,如侧兽、托梁赤帻力士、雷公、鸡首人身或牛首人身像等。从门楼普遍使用斗拱、托梁力士等建筑造形砖的现象分析,当是世家豪族或兼为官吏生前住所建有楼橹或阙的一种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