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寺

批次:第五批

编号:5-0347-3-153

类型:古建筑

行政区域:河南省,济源

地址:济源市南6公里轵城镇

在战国和西汉的时候,吕后元年,封刘昭为轵候,刘昭就在自己的城里建了大量的宫殿。大明寺的前身,就是轵侯刘昭用于祭祖的焚修香院。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到了宋仁宗时期,作为儒学思想载体的古轵侯宗庙,变成了一座寺院,改建后称通慧禅院。在金朝末年,这座寺院又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劫难,元代刻立的这通《大明恩公勤德之碑》,记录了当年的历史。一直到公元1277年,也就是元代的至元十四年,禅院主持总公、恩公开始重修寺院,历时三十年之久,通慧禅院从此更名为大明寺。

济源市大明寺位于济源市南6公里轵城镇,创建于北宋。原名通慧禅院,元代改名大明寺。现存的最早建筑是建于元代的中佛殿,这也是河南省仅存的、建筑结构纯度极高的四座元代单体建筑之一。山门後天王殿已无存。向北为前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坐落在直壁台基之上,为元代建筑。再向北为後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清代建筑,殿内有精美的梁架彩绘。中轴线两侧还有迦蓝殿、金刚殿、地藏殿、阎君殿等明清悬山式、硬山式或卷棚式建筑。

寺内有古碑多通,其中重要的有元代泰定四年(1327年)《大明院恩公勤德之碑》,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大明寺前殿之记》。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大明寺重建後佛殿碑记》等。寺内还有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石狮一对和千年梭罗树一株。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〇〇一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