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次:第五批
编号:5-0467-4-025
类型:石窟寺及石刻
行政区域:陕西,宝鸡,麟游县
地址:古庄子西400米左右
陕西宝鸡麟游是唐初帝王避暑的行宫九成宫所在地,那里遗留有少数佛教窟龛和摩崖造像,其中一部分属于唐代作品。慈善寺石窟位于麟游县城东六公里的漆水河畔,始开凿于隋文帝时期,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时期续凿,并对过去的庙堂继续扩修,它是隋唐皇帝后妃及大臣在麟游避暑时礼佛的宫廷寺院。其地山环水绕,林木葱郁。
史载,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六月五日夜,慈善寺新佛堂开光之日,就有灵光映现,并绕梁三圈。六月九日,天降银屑天花,舍人崔君德用金钵奉给皇帝御览。慈善寺崖壁间的石佛像,工巧妙绝,是唐永辉四年(公元653年)的作品。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八三六836年)慈善寺佛舍遭大水毁坏,后多次修复。现保存有三大窟,四十余尊造像,南北两大窟主佛均高4.5米以上,所存造像,圆润丰满,工巧绝妙,时代风格鲜明,是隋唐皇家寺院佛教艺术精品之作。
现存石窟分布于高28米的崖壁上,西崖有三大窟,南崖窟龛较多。两处共有12个洞窟,6座佛龛,47尊造像。西崖第一、二窟平面呈马蹄形,窟内佛像体量较大。第一窟主佛由隋皇宫所刻,高5.5米,极为珍贵。南崖上有9个摩崖造像龛,内凿佛像,体量较小。此外,慈善寺石窟窟壁内外还保留有唐代至明代的题记、刻经5处。慈善寺石窟的佛像丰满圆润,刀法洗练,代表了隋唐时期佛造像的最高艺术水平,是隋唐时期佛教造像的典范。它的建筑和雕刻样式曾是当时建造石窟的范本,因而保存下来的洞窟建筑也十分珍贵。
据《麟游县志》载,石窟包括北、西两座洞窟及附近崖面佛龛。西窟约高5.6米,深2.56米,窟顶较平,造立佛一尊,高4.5米。北壁有尖拱形的佛龛一座,内雕一佛二菩萨,西边雕胁侍。佛、菩萨均头戴宝冠,上身赤裸,佩戴璎珞、臂钏和锦带,下身系裙,轻柔飘洒。南壁有小龛一座,内雕一佛二弟子。北窟深6米,窟顶呈孤形,造佛像三尊,洞壁上雕佛龛两座,南龛内雕立佛一尊,北龛无佛像。附近崖面雕佛龛五座,呈平面方形,每边只有1米余,龛内各雕造像一至五尊不等。
慈善寺石窟所雕佛像,头部稍大,肌肤丰满,神态完美,裙带衣纹流畅,刀法简练有力。根据其造型、衣纹、装饰看,与麟游县城西南百尺崖摩崖造像基本一致,属唐代初期作品。
慈善寺石窟位于陕西省麟游县城东2.5公里处、漆水河西岸崖面上,现存3窟,均坐西朝东。慈善寺的第1、2、3窟,构成了麟游慈善寺有机的统一体;根据研究,第1窟为三佛题材,主题、开凿时间相对明确;第3窟是未完成石窟,年代较第1、2窟要晚;唯独第2窟主像,及作为整体配置的两侧三组合龛。(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