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次:第五批
编号:5-0501-5-028
类型: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行政区域:广东,广州,番禺区
地址:南村镇北大街
余荫山房是清代广东四大古典私家园林之一,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笔者从《邬氏家谱》和墓碑中了解到,原园主人邬彬(1824—1897年),字燕天,咸丰年间因纳粟获任内阁中书,任职不久即在大选中被选用为员外郎,签分刑部主事。咸丰五年(1855年),因“克襄王事”有功,被咸丰帝诰授为通奉大夫,从二品官衔。咸丰八年(1858年),以母年迈为由,乞假归隐乡里,料理家业。同治六年(1867年),乡试中举,同年族人将建造祠堂所剩余的土地赏给邬彬建园。同治十年(1871年),余荫山房建成。为纪念和永泽先祖福荫,取“余荫”二字作园名,又因这所园林地处偏僻的东源坊岗地之下,故用“山房”这个朴素名称,以示谦逊。
余荫山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体现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它优美的艺术形象,建筑与园林相互辉映,不但表现它与中国古代建筑有着相同的基本特点,而且还有着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其造园有四巧:一是嘉树浓荫,藏而不露。满园绿树遮蔽,荫凉幽静,显现“余荫”意境。二是缩龙成寸,小中见大。它传承了岭南庭院小巧玲珑风格,园地面积仅为三亩,但内部设计巧妙得当,亭、堂、楼、榭与山、石、池、桥搭配自如,建筑布局紧凑而有条不紊。而且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三是以水居中,环水建园。园林建筑分设于周边,游人环水而行,深浅曲折,峰回路转,常有似尽未尽之感。四是书香文雅,满园诗联,文彩缤纷。由南门步入园中,迎面《抽象龟纹》砖雕照壁一幅,右转月门,一幅《五福临门》灰塑照壁映入眼帘。一连两道照壁,既是装饰,更为风水而设。沿窄道而行,可见二门一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既主宰全园景色,又暗喻造园宗旨。园内一座将园景分成东西两部的“浣红跨绿”桥廊,为卷棚歇山顶建筑,造型别致,它是岭南园林最经典的造型和余荫山房标致性景观,廊下的挂落弯曲自如,图案复杂多变,横披全是用蚝壳制成的云母片装饰,古典气氛浓厚,将沉闷的灰色屋顶衬托得富有生机。因园地面积狭小,其叠山理水不完全采取中国园林的传统做法而另成一格。在庭院东部和西部分别建一八角形水池和方形水池,两池相互贯通,玲珑水榭建于八角形水池之上,占据了池面的大部分空间,三座小型石山分设于池岸周边。方池石砌,轴线明显,形式规则,这是吸收西方造园艺术的例证,又是因地制宜的范例。桥下设置拱形桥洞,与水中的倒影组成一个完整的椭圆形,堪称静态美的典范。而透过廊桥,隐约看到水榭、叠石与树木,层层景色,增添了园内迷离幽邃的效果。
池北的“深柳堂”是全园的主体建筑,更是文化遗产,其工艺装饰富有岭南建筑风格,为岭南园林建筑中高级别的歇山顶建筑,瓦顶轻巧飘逸。堂内布局,大雅含宏,超凡脱俗。堂前满开的窗格,图案精美,色彩缤纷。室内两幅镂空大花罩“松鹤延年”和“松鼠葡萄”,栩栩如生,不仅使室内空间摆脱了单调呆板的气氛,而且增加了层次感,使整个厅堂呈现玲珑剔透的景象。用来分隔空间的两旁间壁的三十二扇格和四幅碧沙橱双面屏风,尽藏昔日名人诗画,扇格、屏风均选用优质檀香木、桃木镶嵌,四周雕刻各种花鸟图案,刀法细腻,巧夺天工,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天花藻井也有木雕顶饰,中雕蟠龙,四角雕麒麟瑞兽,悬吊花灯,协调得体。堂内家具摆设,古色古香,与花罩、扇格、藻井构成一幅完美的画图。堂前对联:“鸿爪为谁忙,忍抛故里园林,春花几度秋花几度;蜗居容我寄,愿集名流笠屐,旧雨同来今雨同来”,这是园主内心世界的表露。堂前左右花坛栽植的两株古老榆树,形态奇特,各展风姿,园主人手植的炮仗花,干粗如树,蟠龙绕柱,花开时节,宛如一帘红瀑,绚丽悦目。
隔池相对的“临池别馆”,为硬山顶建筑,它原为书斋,以木构花纹图案镶玻璃为门壁,甚为精美,馆内装饰朴素简洁,与“深柳堂”相比,一简一繁,形成鲜明对照。馆前檐廊紧贴池边,长栏偎傍,潇洒自然。栏河采用卍字图案,寓万福之意。两旁花窗楣额塑有“吞虹”、“印月”字样,蕴含“步月寻诗、凭栏钓影”的意境。别馆门联:“好作风月主人,邀来池畔鸥盟,领略诗情画意;莫放光阴过客,唤起花间蝶梦,相量红瘦绿肥”这是文人的自然情趣。
“深柳堂”右侧的“卧瓢庐”为硬山顶风火墙建筑,是园主人安排客人小憩之所,庐内陈设虽然简朴,但它的窗户却很有特色,后面是一排百叶窗,既能通风又可采光。前面是一排满洲窗格,窗格上镶嵌着蓝白相间的玻璃,室外的阳光透过玻璃窗,使室内呈现出五光十色的环境,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在室内透过蓝色的玻璃看出窗外,就好像冬天的雪景,一片白茫茫,若把两扇窗重叠起来,透过蓝色玻璃往外望,窗外一片通红,仿佛到了深秋季节见到秋风红叶一样。若把窗户全部打开,看出去是自然的春夏季节景象,这种巧妙的建筑装饰艺术,不仅给这座庭园平添不小雅趣,而且使室内空间增添生动的自然景色,使欣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情景之中,追求诗情和画意,从而体现了环境艺术与文学意境的共融。
园林东面,中央为一八角形水池,池中建“玲珑水榭”,卷棚歇山顶建筑,为园主人诗钟文酒,吟风弄月之处。水榭呈八角形,八面设置明亮的细密花格长窗,图案不俗,繁琐之间却有谐调美感,窗下用大幅铜钱纹装饰,寓“财源滚滚来”之意。白昼开启门窗,可见外面散置的景点叠石和压檐的花树,千姿百态。月夜时分,里暗外明,修竹长影,有若国画,美不胜收。面对眼前佳景,园主抚今忆昔,写下:“每思所过名山,坐看奇石皺云依然在目;漫说曾经沧海,静对明漪印月亦足莹神”佳句,以作榭中对联。尽管这座水榭与周围山石水景相比,显得体量过大,但其所处位置,将东部空间掩映其中,令人产生曲径通幽的感觉。而且水榭四面环水,这就使游人与建筑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使体量较大的水榭感觉上不太大,可见园主人对玲珑水榭的设计的确是独具匠心的。
瑜园为两层建筑,是园主人的第四代孙邬仲瑜于1922年添建的,以用作息居宴客之所,其子女亦曾在瑜园居住过。首层船厅用“竹报平安”木雕花罩分隔为前后两舱,建筑平面迂回曲折,桥、亭、池、馆布局紧凑,工艺精奇。厅堂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设置,墙上用拱形窗,窗上装饰花卉图案,拱形顶部设白色的窗楣灰塑,设计巧妙得体,富有南国风味,其中观音堂、罗汉堂的灰塑砖雕乃骄人之作。内庭花木争妍斗丽,观鱼桥与船厅相映成趣,游人及此无不驻足流连。
余荫山房的文化积淀还体现在有门必有联。这些匾额楹联立意深远,意境含蓄,情调高雅,文字隽永,各种书体应有尽有,既点明了景点的精华,深化了建筑艺术的内容,还抒发了园主人的情怀。在建筑装饰方面,可谓精雕细刻,分布在花坛、墙壁、台阶、地面、瓦脊上的民俗吉祥图案,广罗历史故事题材,博览地方风物,象征特定,寓意深长,手法写实,生动逼真,精细素雅,玲珑可品。从这一侧面反映了岭南文化长久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它特有的道德观念、审美意识、民俗特点。园主通过建筑装饰、植物配置和形式多样的民俗吉祥图案,表达求吉、求贵、求富、求福的隐喻,满园民俗文化氤氲。可见,余荫山房又是一座人文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