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峰崖墓群

批次:第六批

编号:6-0274-2-054

类型:古墓葬

行政区域:四川,眉山,青神县

地址:瑞峰镇黄角村丘陵地带

瑞峰崖墓群位于眉山市青神县岷江西岸的瑞峰镇黄角村丘陵地带,是一处数量众多、分布密集、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墓葬群。2006年5月,瑞峰崖墓群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第六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崖墓”被称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它是指我国古代一些民族,将人的遗体送入悬崖洞穴安葬的一种奇特葬式。崖墓葬所选的山崖一般都是常人难于攀援的绝壁,崖面光滑,下临深水。据一般资料记载,崖墓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福建、浙江等地。

    秦并巴蜀后,四川盆地依托都江堰水利工程一跃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稳定和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一批拥有大量土地和佃户的富裕庄园主,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改善,民众的意识形态和丧葬制度开始转变,厚葬和家族葬风开始盛行。纵贯眉山的岷江,远在秦汉,就是四川的“黄金水道”,沿途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当时沿江的眉山人,不仅生在岷江边,死后也安息在岷江两岸,这就是岷江两岸面水背山的峭壁和山坡上分布着大量崖墓的原因所在。

    地处岷江古航道中游的瑞峰镇,原是青衣县治所,是古代进出川的水陆交通要道,人口稠密,经济繁荣,加上依山傍水的优美自然风景,极大地满足了墓主避凶就吉、福佑后人的心理,因此成为当时主要的墓葬区之一。这些崖墓,有的建在崖底,有点建在崖壁中间,有点则高悬崖顶。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有四五座已经完整发掘的崖墓,而还有许许多多的崖墓,只露出一个个崖墓口。


    1913年,法国人法占拉、狄格、色加兰等来瑞峰镇考察发掘。1982年,四川省文管会专家实地发掘,出土了一座东汉建初元年至元和年间营建的崖墓,揭开了瑞峰汉崖墓的历史。由于瑞峰崖墓的石刻纪年有建初元年(公元76年)、元和五年(公元88年)、延熹四年(公元161年)等,再根据其墓葬形制,所以被确定为东汉崖墓,上限年代推至西汉晚期,下限年代不应晚于三国。

    瑞峰崖墓的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有少量铜钱、铜镜等,基本组合可分为反映庄园经济文化和家庭日常生活两大类。反映庄园经济文化的器物有:陶房、水田(塘)、猪、鸡、鸭、犬、执锄执箕俑等。反映社会日常生活类的,有用以祭祀或表示吉祥的陶座铜枝摇钱树、陶龟座神兽、“长宜子孙”铭文铜镜等;有日常生活用品如陶罐、陶瓮、陶豆等;还有抚琴俑、舞蹈俑等各类侍俑。因此,瑞峰崖墓是研究东汉时期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风俗民情等不可缺少的宝贵实物资料。


    保护范围:东至岷江西岸蛮洞子山山脚,西至窑房山瓦砾地山顶,南至原青乐公路13号公桩,北至原青乐公路12号公桩。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