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次:第六批
编号:6-0524-3-227
类型:古建筑
行政区域:江苏,无锡,梁溪区
地址:无锡市梁溪区解放东路867号
东林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解放东路867号,又称“龟山书院”,由杨时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后废弃;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等人重建书院并在此讲学,后被魏忠贤下令拆毁;清代书院重建,后改为东林小学;2002年腾退小学,开辟为旅游景点。
东林书院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有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道南祠等建筑。东林书院倡导的“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在明末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使得书院声名大著;书院在明末党争中是“东林党”成员的聚集地和来源地,是全国政治的焦点,也是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地、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东林书院内悬挂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得到了全国民众较为广泛的认可。
2006年5月25日,东林书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无锡市梁溪区东林书院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学者杨时到访无锡,见无锡城东门内古木森天,与他曾居住过的庐山东林寺相似,便在无锡地方官李夔的帮助下,开办书院讲学,名曰“东林书院”。
元至正十年(1350年),僧人月秋潭在东林书院遗址东北处建有东林庵。
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无锡邑人宋子华对东林庵稍作修葺扩大。
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僧人信谅将东林庵加以重修。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无锡人顾宪成、高攀龙等学者,在朝中因言事被罢免官职后,回到家乡无锡研究传统文化。因讲学需要,积极上呈无锡地方官府,请求在宋代杨时讲学原址修复东林书院。同年四月,无锡地方官批准顾宪成等人的请求,东林书院进行修复工程,工程由顾宪成仲兄顾自成亲自组织督理。同年九月,东林书院修复工程告竣,修复后的东林书院,共占地约16亩,其中基田6亩,院田10亩,均为顾宪成捐资所购;顾宪成担任东林书院山长,进行讲学。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顾宪成病逝,高攀龙接任东林书院山长一席。
明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把持朝柄,弄权乱政,将与东林书院讲学者有联系的正直官员统称为“东林党”人,加以迫害;并大兴冤狱,向全国颁示共309人的《东林党人榜》,进行公开通缉;还编造黑名册,如《东林籍贯录》《东林点将录》《东林朋党录》等;大批东林人士遭到残酷打击迫害,许多人冤死诏狱。
明天启五年(1625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下令拆毁全国的书院,尤其是常州府无锡县的东林书院。同年,东林书院主要建筑依庸堂先被拆毁。
明天启六年(1626年)四月,魏忠贤又责令将苏州、常州等处私造书院尽行拆毁,刻期回奏,并以“邸报”形式发布,传檄严令执行;时任无锡知县吴大朴接令,立即来到东林书院,实地监督执行拆毁之事;差役当场坐提易价,仓促变卖,并详细登录领买者名姓、物料名称、数量、银额等,同时备文画册,画押具结,作为题解凭证,以便 “星驰”上报。同年五月上旬,东林书院被全部拆毁,书院院田200亩、书院所占16亩院田等,也经差役现场实际变卖,共折得白银600余两;书院西侧的道南祠,因系用官资建造,是用以表彰纪念书院创始人杨时及其在无锡门人弟子的专祠,故未被拆除。
明天启七年(1627年),崇祯帝即位,惩处阉党,为东林蒙冤诸人平反昭雪。
明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崇祯帝下诏提学官将各地书院宜表彰者尽行修复。
明崇祯二年(1629年),无锡文人吴桂林得到崇祯帝的诏旨后,独自捐资,在东林书院荒废旧址上恢复修建了丽泽堂三间,修复了院前门墙,题书院门额曰“东林精舍”;并于丽泽堂西侧建来复斋三间,作为自己燕息起居之地,东林书院一度中断的讲学诸事又得以恢复。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东林书院原址多数建筑仍未获修复,茂草丛生,巡抚张国维助公费银100两,指示无锡县会同地方诸绅或建堂,或赎田,对东林书院进行整伤修复。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无锡籍官员高世泰任满回原籍无锡,在东林书院讲学。
清代初期(1644年—1700年左右),东林书院讲学修复仍在继续进行,高世泰担任山长并承担讲学工作。
清顺治十年(1653年)秋,常州郡守宋之普政暇亲临东林书院讲学;当时尚无学舍,于是就在东林遗址上搭盖草棚数间会讲;并向高世泰当面建议说:“此地急宜兴复,后死者不得辞责。”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春,高世泰捐资修建了东林书院燕居庙以及三公祠、祭器室、典籍室、再得草庐,同时修葺道南祠与丽泽堂等;经高世泰此次修复后,东林书院除依庸堂这一重要主体建筑尚未修复外,其余大部分明末被毁建筑均得到恢复,书院基本恢复旧貌。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高世泰之子高菖生、高芷生兄弟发起,会同里中戚朋友好,并呈报官府后,对书院建筑进行了修缮,使讲堂学舍规制较从前更加完备。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月至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三月,无锡知县徐永信督理经始书院修复之事,经一年时间工程告竣,东林书院主体建筑依庸堂修复完成。
清雍正四年(1726年),东林书院改属金匮县管辖。
清雍正九年(1731年)春,东林书院各堂斋等进行重修;凡“栋宇之欹者植之,垣墉之缺者完之,黝垩丹漆之漫漶而剥落者新之”;经此次整修油漆后,书院面貌焕然一新。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无锡人许献等编纂的《东林书院志》计22卷刊行,书中记载了东林书院创建始末、兴毁大端及沿革历史、人物轶事、祠祀典仪、会约规条、碑文典藉等项内容的书院专志;它胪列史事详备,体列完整,内容翔实,是人们认识了解和研究东林书院的必读之书和重要文献。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金匮知县王允谦莅职到任后,即首先捐俸修葺东林书院依庸堂及道南祠。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东林书院依庸堂的西边建有时雨斋四楹,又于依庸堂东侧建寻乐处等。
清乾隆元年(1736年),东林书院丽泽堂修葺。
清乾隆五年(1740年)春,东林书院内易址重建再得草庐,并恢复门外“观海来游”之石坊。
清嘉庆七年(1802年),东林书院修葺。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东林书院道南祠修葺。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东林书院修葺。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东林书院内新建东林报功祠。
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东林书院道南祠毁于战火。
清同治七年(1868年),东林书院道南祠重建。
清光绪元年(1875年),时任无锡知县廖纶修复东林书院,并为东林书院道南祠题写匾额;他锐意振兴东林讲会之事,召集地方士绅学人,大会于东林书院依庸堂,并推年长者一人手执《高子遗书》,升座领讲。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东林书院应旨改为“东林高等小学堂”。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东林书院(东林小学)祠宇岁久失修,吴敬恒、华文川、钱基博、钱基厚、顾宝琛、邓肇圻、裘维裕、唐文治等30位无锡文人发起重修,集议恢复明清讲学旧观。
1983年,东林书院文物保管所成立,修复东林书院(东林小学)内丽泽堂、依庸堂、东林精舍、道南祠、碑亭、石牌坊,并恢复部分文革中被毁匾联。
1994年,东林书院文物保管所更名为东林书院文物管理处,修复东林书院(东林小学)内来复斋、晚翠山房、重建大门、石桥、泮池、西廊等。
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无锡市人民政府协调搬迁东林书院内的东林小学,并拨专款对东林书院进行全面保护,修缮燕居庙、典籍室、祭器室和三公祠建筑,并对西园、东园进行环境治理,恢复东林书院,作为旅游景区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