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光祖祠

批次:第六批

编号:6-0655-3-358

类型:古建筑

行政区域:河南省,信阳,固始县

地址:陈集乡陈集镇街道

陈元光祖祠,位于固始县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陈集乡,为唐代平抚“啸乱”,安定东南边陲,创建漳州,“开漳圣王”陈元光祖祠。祖祠由陈元光孙陈酆建于唐天宝年间,后经历代修缮,现存为清代建筑。祖祠坐北朝南,面向浮光峰,占地5081平方米,原房近百间,现有房屋31间,房屋面积740平方米。门前一泓碧水,总体为四合大院,分前庭、后堂、配房、左右厢房及耳房。真个建筑为石基、石柱、青砖灰瓦,堂室含廊。建筑群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具有浓郁的豫南民居建筑风格。

门楼,面阔一间高4.16米,进深6檩7.8米,门楣条石上阳刻正书“陈氏将军祠”,两边青石楹柱镌刻:“闽粤千秋歌圣哲,乡祠百代祀将军”。楹柱前为一对抱鼓石,大门两侧分立青石雕凿的雄狮,体态轻盈,欢快活泼。门楼两边6间配房。

从门楼往里,青石铺路直达正堂,正堂三间,进深四柱三间九界。通面阔10.07米,通进深8.85米,梁架依次可分为:“三界磕头轩”、内四界、后双步三部分。该建筑为典型的《营造法原》所谓的“厅堂式”结构形式。三界磕头轩的主梁——三界梁前段置前檐柱大坐斗之上,后端穿在前金柱内,高度低于内四界梁,《营造法原》谓之“磕头轩”。遮轩板造型谓之鹤胫轩,以隐草架。内四界之主梁——四界梁,前、后端分别置于前、后金柱大斗之上,其上用抢梁云、大斗承托山界梁。山界梁中上部中央再用抢梁云、大斗承托脊桁,内四届前坡置复水椽以遮挡上部草架。“后双步”又称后轩,结构形式较为简单。双步梁前段入后金柱内,后端置后檐柱上,高度低于四界梁。其上置单步梁承托上部房屋面荷载。正堂屋顶为干摆灰瓦,叠瓦正花脊,中间置宝顶。前沿装修为隔扇门,前檐柱为石柱,下部置石狮、石象立托,浑然成为整体。台阶前分置抱鼓石。

在祖祠东南1500米处有陈氏祖坟地,葬有陈元光祖父陈克耕等族人七人,墓塚呈半圆形分布,称“七星拱月”墓地。在安阳山浮光峰有唐代为纪念魏敬夫人而建的“大山奶奶庙”(云霄庙)。

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