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庙

批次:第六批

编号:6-0785-3-488

类型:古建筑

行政区域:陕西,汉中,留坝县

地址:留侯镇庙台子街

张良庙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坐落于秦岭南坡的紫柏山麓,南距汉中101公里,北邻凤州76公里,距汉中留坝县城17公里处的庙台子街上。川陕公路横越门首,交通较为方便。2006年05月25日,张良庙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据说,最早的张良庙是由张良的10世玄孙汉中王张鲁所建,历经1700年,原址已无从考察.庙台子张良庙是明、清建筑,6大院,有房舍150余间,占地14200 平方米,为陕西大型祠庙之一。

康熙三十六年(1697),兵部尚书、御史于成龙(振甲)路过张良庙,见有道人看守香火。

康熙三十八年(1699),于成龙再次过紫柏山时,道人换成了僧人,张良圣像换成了释迦佛像。遍查之下得知,是僧人抢占了张良庙,于是将僧人逐出,并亲书‘相国神仙’四字匾额,重修大殿,重塑了张良金身,并募全真道人潘一 良看守香火,自此,潘一良徒子法孙世代相袭。

该匾额悬挂在陕西留坝县张良庙的大殿上。匾长2.26米,宽1.06米,木匾四周绘有祥云彩绘图案。匾的右侧题有:“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部河道提督军务加六级特授拜他喇布勒哈番又加四级于成龙敬书”,左侧为“康熙三十八年岁次乙卵仲夏月谷日”。

来到山前,青砖砌成为山门,可见上方横刻“汉张留侯祠”5个朱红大字,大门左右刻着一副对联:

博浪一声震天地,圮桥三进升云霞。上联指他在博浪沙派人刺杀秦始皇一事,下联指他在圮桥求教黄石公一事.庙门右侧竖一石碑,上旋“紫柏山汉张良留侯辟谷处”。

入山门,便踏上一木桥,名曰“进履桥”,取张良在圮桥为黄石公捡鞋穿鞋一事。桥上有栏杆和靠椅,桥下流水潺潺。

越过木桥,便是高大的保安观,入门后,左右有钟、鼓楼,院中央几立着“灵霄殿”,但见八角飞檐,琉璃瓦饰顶,彩绘拱斗屋檐,颇为壮观。殿侧分列“三清殿”、“三官殿”、“三法殿”等配殿。

从殿侧北面经过庭,便进入大殿所在院落。大殿雄伟庄严,上县“明哲风高”、 “帝王之师”,殿门有对联:“毕生彪炳功勋启自授书始;历代崇丰烟祀端由辟谷开。”殿内原有张良塑像,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掉,现有歌颂德条幅多幅。

大殿前有拜殿,左右厢房对称而立。院内清幽、古雅。殿堂门楣遍布称颂的匾额,如 “急流勇退”、“机谏得宜”、“智勇深沉”.殿堂立柱饰有众多对联,如:“秦世无双国士;汉廷第一名臣,“富贵不淫,有儒者气;淡泊明志,作平地神”。张良庙院内还有冯玉祥将军所立的石碑:“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存,想那志士名臣,千载空余凭吊处;神仙古来稀,设黄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作消遥游。”

从大殿右侧过西面的“方丈院”,便是“南花园”。园内有水池,池中立有六角“辟谷亭”,靠北为“五云楼”。

大殿左侧向东为“北花园”。园中古树林立、鲜花放香,园内西北有一六角亭,名曰“拜石亭”,取张良拜黄石山为师之意。亭内嵌有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作的《怀山歌》石碑一方。

这是明代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赵员吉所立。当年他因不满朝廷争权夺利,辞官返蜀,途经此地,感怀作诗。后来文人志士来此,多有和诗留于后世。花园四周为游廊,廊壁布满彩画和碑石。

张良庙有六大院,156间房舍,总面积为14200平方米。进大门是一座连通二门的大桥,名曰“进履桥”,取张良在记桥给黄石公进履之意。二门内侧左右有钟、鼓二楼,向北是大殿院,大殿院正北为大殿,原系供张良像处。大殿左侧向东入小门为“北花’园”,园西北角阶下竖一大碑,高260厘米、宽84厘米、厚20厘米,上刻“英雄神仙”四个大字,颇为爱好书法的游客所赞赏。阶上有一六角亭,名曰“拜石亭”,取张良拜黄石公为师之意。 拜石亭北有一四方亭,名曰“回云亭”,取功成身退,返回云山之意。亭前柱石刻对联:“赤松黄石有深意,紫柏青山无俗情”。由回云亭右侧上坡,经曲折盘道六大层又逢一亭,上覆苇草,名曰“草亭”。再经盘道十大层,便到“授书楼”,取黄石公在记桥与张良授书之意。 (百度百科)

2006年05月25日,张良庙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