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瀛桥

批次:第七批

编号:7-0754-3-052

类型:古建筑

行政区域:河北,沧州,沧县

地址:杜林镇中心

在杜林乡有一座建于明朝的古石桥——杜林石桥,原名登瀛桥,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承载着数代村民的记忆,维系着这里的民情世态与邻里情谊。历经百年风雨侵蚀,难掩艺术魅力,把历史、文化、使用和科学价值完美融合在了一起,于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林石桥坐落在杜林村中心,东西横跨滹沱河上,距沧州市区13.5公里。桥为三孔空腹石拱桥,桥长66米,桥面宽7.8米,桥孔跨径11.3米,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为沧县河间往来必经之重要桥梁。

杜林石桥造型美观,结构别具一格,桥体分为三大拱、两小拱。两小拱悬卧于三大拱连接拱间处。下有大石墩,呈箭头型,以利分水导流,中拱拱顶两侧各有一龙头,探出桥体,张牙舞爪,有呼之欲出之状,左右二拱,各有一石雕狮子头,暴目裂眦,虎视眈眈。两小拱拱顶,各有一摇头摆尾的神水兽。桥顶两侧各装有24根石栏柱和23块石栏板,栏柱上雕有姿态各异的石猴4只,庙宇10座,石狮子28只及其他石雕。桥下有绿色斑斓的河水缓缓流淌,远远望去,整个桥型显得稳重、雄伟,长虹中跨,体势腾辉。

走上石桥,可以看到桥两侧的石栏板上画面万千,刻有花鸟禽兽、山水景物、神话传说、佛门故事及传统戏曲剧目的片断。各种图案,精雕细镂,神态毕肖,栩栩如生。由于年代已久,这些石栏板和石栏杆柱多有毁损,虽然有的已残缺不全,有的模糊不清,但仔细观察,仍难掩其艺术魅力。

据长芦盐运使阮尚宾《新建登瀛桥记》和王荫桐《重修登瀛桥记》载,杜林原名登瀛镇,跨滹沱河两岸,顺河行北可抵京、津,由此往来之商贾行旅,摩肩接踵,自古虽有舟渡,但客货往来十分不便。明万历年间,盐运使阮尚宾、瀛州太守刘毓宽慨然捐助,在地方绅商和好善乐施人们捐资和帮助下,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耗白银2万两建成此桥。清光绪年间,滹沱河水泛滥,冲陷桥两端大小两孔,不能通行。乡人王荫桐矢志多方筹措修桥款,历经6年重修登瀛桥。

杜林石桥,已经在沧州平原存在了四百年。四百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那么几页薄纸。就像桥下的滹沱河水,滚滚流动。只有杜林石桥,仍然横卧在滹沱河上,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针对杜林石桥的保护工作,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筹划,加大对该文物的保护力度。2011年4月,开始对桥体进行抢险加固,当年8月份完成施工。2012年2月,省文物局专家验收组对工程进行了详细勘察和技术验收。2013年5月,杜林石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