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

批次:第一批

编号:1-0035-4-002

类型:石窟寺及石刻

行政区域:甘肃,酒泉,敦煌市

地址:314省道太阳温泉酒店13.6公里处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一座距今2000余年、内容丰富、规模宏伟的石窟群,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历史最长久、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佛教和石窟艺术宝库。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南北全长1680米,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现存有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回鹘、西夏、元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多平方米,唐宋时代木构窟檐五座,还有民国初重修的作为莫高窟标志的九层楼。莲花柱石和舍利塔20余座,铺地花砖2万多块。北区的243个洞窟(另有5个洞窟已编入北区492个号中),是僧侣修行、居住、瘗埋的场所,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灶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

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泥等。圆雕、浮雕除第96、130窟两尊大佛,第148、158两大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3身,多则11身。以第96窟35.6米的弥勒坐像为最高,小则10余厘米。多以夸张的色彩表现人物性格,神态各异。其丰富的内涵,堪称是一部中国古代千年佛教彩塑史。壁画内容丰富博大,分为佛教尊像画、佛经故事画、佛教史迹画、经变画、神怪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等七类,种类繁多的壁画,从多方面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现实生活,为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宗教、建筑、交通、服饰、乐舞和民俗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形象史料,因而被国际上誉为“墙壁上的博物馆”、“世界上最长的画廊”,一部跨越千年的“形象历史”。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了藏经洞,出土了公元4~14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5万余件,世称“敦煌遗书”。敦煌遗书被誉为“学术的海洋”。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以及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梵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书。敦煌文书的发现是研究中国与中亚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文学、艺术、科技等的重要资料。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后历经劫难,大批敦煌文物与石窟中的一些壁画和彩塑,先后被英、法、日、俄、美等国的探险者劫运国外,流散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图书馆与博物馆。这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本世纪初以来,以藏经洞出土文书与敦煌石窟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敦煌学”在全世界兴起,已成为当今国际的一门显学。

西千佛洞因其位于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及古敦煌城西,故名。洞窟开凿在党河北岸崖壁上,窟区东起南湖店,西至今党河水库,全长2.5公里。现存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各代洞窟19个。其中第1至第16窟位于今党河水库东侧约1公里处,余三窟位于南湖店之北,壁画约800平方米,彩塑34身。洞窟形制与莫高窟同期洞窟基本相同,隋代第9窟窟型,类似游牧民族的圆帐,是敦煌石窟窟型中之孤例。

西千佛洞以壁画和塑像为主要内容。壁画内容及风格基本上与莫高窟同期壁画一致。塑像虽多经清代和民国时期重修新塑,但亦有保持原塑风貌者。其中以北魏晚期第5窟中心柱正面龛内的佛像最具特色。五代第16窟的十六罗汉残塑,说明敦煌地区与江南供奉十六罗汉出现的时期基本同步,也说明两地关系之密切。

属于西千佛洞东段的南湖店,距西千佛洞石窟群约3华里。原保存有3个洞窟。其中一个是北周时期的洞窟,尚存中心柱和东、西、北三壁,内容为千佛、说法图、飞天等。残存壁画约20平方米,保存彩塑3身。另一个为元代洞窟,残存壁画近20平方米,内容为说法图等。另一个壁画已毁。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已于1991年将2个洞窟的壁画揭取搬迁至莫高窟保护,2000年复原于莫高窟北区无艺术品的空洞之中。(甘肃省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