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尺塔

批次:第七批

编号:7-1235-3-462

类型:古建筑

行政区域:河南省,郑州,荥阳市

地址:贾峪镇大周山顶之原圣寿寺内

因塔需高千尺,方能使皇后看到,故久未建成。为此许多官员、工匠被贬杀。后有能人献计,以羊群驮砖,把塔建于大周山顶。塔成,从山下至塔顶千尺有余,曹皇后得以遂愿。因此后人便称此塔为千尺塔或曹皇后塔。

千尺塔位于荥阳市贾峪镇南的大周山上。据《荥阳县志》记载:“宋仁宗建塔于大周山之上。”由于从大周山脚下到塔顶有千尺高度,所以叫“千尺塔”。

据民间传说,曹皇后原来是一位民女,生长在山下的朱家峪,她幼时善良懂事,喜爱文墨,因其头脸上长有病疮,遭到嫂嫂的虐待,被赶到山中放牧。女子在山中放牧的同时,还用树枝在山石上习文练字,其精神感动了山神,从山石间流出一股墨汁来,供女子练习书法。长此以往,女子沐浴在墨香和山上中草药的药味中,头上脸上的病疮竟不见了,而变得美丽漂亮、楚楚动人。此传说传到了宫内,宋仁宗便派人把她接到宫中做了娘娘。后来女子却过不惯宫中的玉锦生活,思念家乡,郁闷成疾。宋仁宗知道后,便下令在开封修建望乡楼,在曹皇后的家乡修建千尺塔,用以娘娘登楼望塔,以解思乡之苦。望乡楼很快就建成了,可千尺塔却迟迟建造不成,为此宋仁宗还杀了不少工匠。要知道建造一座千尺高的塔谈何容易,当时有一位聪明的工匠就出主意,能否把塔建在大周山上,从山脚下到塔顶定有千尺高度。宋仁宗同意后,很快一座八级六角阁式塔就建立在大周山之巅,因此,大周山也叫塔山。此后,曹皇后就能站在开封的望乡楼远眺家乡的千尺塔了。

千尺塔由白灰、青砖混合建成,坐北向南,塔底周长17米,通高15米,塔身设有真假门洞,每层塔室中空,从下往上,塔身逐渐变小,最上层呈六棱尖顶。如今在大周山南侧悬崖巨石旁,有一泉眼,泉眼上边刻有“润笔泉”三个大字,相传是曹皇后写字润笔之处。从润笔泉石级而下6米左右,有一块巨大的青石,上边有大大小小模模糊糊的字迹,相传是曹皇后的“写字崖”。如今,千尺塔已被列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过去美丽的传说,现已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千尺塔所在的圣寿寺内有嘉靖26年《重修大周山圣寿寺碑记》,碑文记载:“试观大周胜概,东枕子房,西连昼尾,嵩岳耸其南,恒山经其北,壁立万仞,秀起文峰,虎踞龙盘,地势攸钟。此定光之所以至也。是虽去矣,灵气犹存;身虽逝矣,骸骨尚在,此塔记之所以立也”。此塔与曹皇后并无关系。

该塔坐北朝南,为九级(1989年维修时第八级尚存局部,以上部分无存)六角形楼阁式砖塔,1989年维修时存高12.981米,维修后高度为15米。塔体用长0.315米、宽0.15米、厚0.055米规格的青砖,以白灰、黄土混合浆作粘合剂砌筑而成。每级塔身带叠涩檐,除上部两级外,各级叠涩檐上部又砌出象征性平座。在1—7级塔身南面中部,辟真假门洞,塔内上下布置两个相互分隔的六角形塔心室。

千尺塔原来之砖铺散水已不存在,散水下即为素土夯层,即整座千尺塔实际坐落于地表之上,塔基高0.57米。

塔基之上为第一级塔身,高2.357米,底边长2.715—2.75米不等。南辟一门洞,通向塔内塔心室。门洞宽0.825米,深1.26米,外部原高约1.575米,内部高约1.746米。

第一层塔心室平面呈六角形,底边长1.25—1.5米不等。室内六壁距地表1.46米高的部位砌出普柏枋形。

第二级塔身高0.875米,边长2.525—2.655米不等。叠涩通高0.72米,叠出宽度0.232米。南面塔身中部砌一门,通向该塔上部塔心室。该室呈六棱筒状,通高5.72米,贯通第二至第五级塔身。

第三级至第七级塔身形制大体相同,各级塔身向塔心逐渐收进,此五级塔身南部各砌一假门。门上部均雕作莲瓣形。

第八级塔身高0.12米,边长0.89—0.95米不等。南部无门饰。

该塔建成已近千年,其间当地有感地震有29次之多,而1524年、1526年、1627年、1688年、1755年、1814年和1920年的几次震害较大。1814年12月19日的地震,烈度达里氏6级,震中就在贾峪,而位于大周山巅、又建造于地表之上的千尺塔,历经劫难仍基本完整,仅顶部及南部各门之间有损毁,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砖构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

1986年11月21日,千尺塔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