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鹤湖围

批次:第八批

编号:8-0411-3-214

类型:古建筑

行政区域:广东,惠州,龙门县

地址:龙门县永汉镇鹤湖村

龙门鹤湖围,又称鹤湖围村,位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永汉镇鹤湖村,是惠州市的一座城堡式客家围楼,建于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由王氏十五世洪仁公兴建。龙门鹤湖围建筑总面阔79米,总进深77米,占地面积约6166平方米。

龙门鹤湖围坐西北向东南,共有108间通廊房。其结构为三堂、四横、一外围、四碉楼、一望楼(后围中间的中心楼)、一斗门。堂横屋单层,外围高二层,碉楼高三层,望楼原高五层,现残存墙体。龙门鹤湖围是城堡式客家围楼,为研究客家人的生活居住习俗提供实物资料。

龙门鹤湖围建筑结构体现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团结友爱传统,几百人在同一屋檐下朝夕相处还能和睦共居,体现了客家人淳朴善良的秉性。

龙门鹤湖围从修建以来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动,一直保留着原来的模样。龙门鹤湖围里的每一块石砾,每一片瓦砖,每一幅雕花,都遗留着龙门鹤湖围的历史踪迹。时过境迁,龙门鹤湖围内外不变的还有延续100多年的客家传统。王氏族人已经分布各地,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在围屋生活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客家人的传统仍烙印在龙门鹤湖围,宗族的祭祀、聚会、婚嫁,还有节庆添灯等习俗,仍然年复一年地传承着。

据《宋史·王旦传》曾专门记载了这个有趣的故事:王旦的父亲王祐为勉励子孙立志求进,以槐树象征渊博的学问和崇高的地位,便在庭院中手植三株槐树,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来他的次子王旦在宋真宗时拜相,人们就称其家族为“三槐王氏”。王旦生三子,长子王雍为国子博士,次子王冲为左赞善大夫,三子王素仁宗时任工部尚书。各地“三槐堂”、“槐荫堂”成为王氏风范的象征。龙门鹤湖围的祠堂中堂正厅上悬挂着一块“树槐堂”的牌匾。每年正月十三,村里新生的男丁都集中在这里举行添灯仪式,寓意“添丁”,庆祝家族添加了香火,人丁兴旺。灯的数目按照男丁的数目高挂,一丁一灯,有几个就挂几盏。这个节庆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最多的时候有700多人,重现围屋各户人家济济一堂的热闹场面。

龙门鹤湖围是惠州市唯一的一座前有大面积池塘连结两侧壕沟,三面环水,围后依山的城堡式客家围楼,为研究客家人的生活居住习俗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2]  龙门鹤湖围鹤湖围几百年来一直很少发生过积水现象,因此鹤湖围的水系统值得考究。龙门鹤湖围人出于风水观念营造的一些风水建筑暗合了对水系统的科学利用,为研究围屋水系统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2001年,龙门鹤湖围被录入《南粤客家围》。

2010年,龙门鹤湖围被列入第六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龙门鹤湖围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