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常氏庄园

批次:第八批

编号:8-0468-3-271

类型:古建筑

行政区域:陕西,榆林,米脂县

地址:高庙山柳树沟北侧的脑畔山麓

常氏庄园坐落在米脂城东北12公里处高庙山柳树沟北侧的脑畔山麓。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到民国初年,由常维兴和其子常彦丞先后修建而成。

    其格局为上下两套四合院,气势虽不如姜氏庄园宏大,但更为紧凑对称规范。大门前沿用块石筑高畔,平台场地约三百多平方米,两端为石拱门洞,沿坡由西而入。碱畔中建大门,梁柆枋檩起架,五脊六兽硬山顶,青瓦覆面,墀头水磨砖雕宝象驮笼饰,浮雕福禄呈祥。 进入大门即底园,门两边有对称厅房、耳房,院西门内为石院磨房,院东门内为马厩厕所。由底园拾级而上经二门直抵顶院,正面一线五孔石窑,高门亮窗,穿廊虎抱,正窑两边配双窑小院,主院两侧六孔石窑相对,呈典型“明五暗四六厢窑”式。二门双门双誋扇两进开,卷棚顶,彩绘装饰古朴典雅,门前两侧影壁水磨砖雕松鹤竹鹿,祥云荟萃。 常家庄园富丽堂皇,出入方便,居住得宜。深山沟中有如此窑洞美宅,无疑为黄土地增添亮丽一景。

    常氏庄园的“畔” 与马园,姜园不同,常氏庄园坐落在被称为柳树沟的沟底部位,背靠脑畔山,中隔小河,面对白家塔。由于受到逼窄的地形的限制,常氏庄园不可能纵向发展,所以因地制宜地采取“帮畔”的办法,临沟底园子地以块石筑起长80米,宽4米,高9米的石畔。陕北建筑用石以“摞”为计量单位,帮畔整整用去一百摞石头,足见其工程之浩大。这就是为陕北人所称之“碱畔”、“外”,即寻常所言之街巷或道路。如此,则于长80米的碱畔左右两端各筑拱洞门是为出入口,沿坡上下是为车马道。石拱洞门各连左右墙,形成一个包容“碱畔”在内的独立单元体系。

    常氏庄园与杨家沟马家光裕堂庄园,刘家峁姜氏庄园一样,仍按“明五暗四六厢窑”的模式布局组合四合院,由于讲究“门当户对”,常家、姜家、马家互有姻亲关系,互相吸纳在所难免。常氏庄园较姜园晚修34年,大致吸收了姜园窑洞架构的模式,就连“癸山丁,的坐字亦与姜园相同。马家新院吸纳了西式建筑风格,姜园又专请北京专家设计,吸纳了北京四合院格局,常氏庄园基本都以姜园为蓝本,又从山西打回底样补充完善之,所以又显出了自己的特色。

    (1)常氏庄园背靠脑畔山麓,前临冲沟小溪。由于受到山和沟前后逼窄的限制,常宅设计成只有上院和底院两个窑洞院落组合,且以左右伸展出之。主庭宽较深多出6.62米,前庭宽较深多出2倍,是典型的宽展型庭院。此为中原狭长庭院之大忌,但却令各窑采光、纳气充分,显得大气。

    (2)常氏庄园坐落在高9米的石畔上,本已显其错落。而大门5级石墀抬高0.8米;垂花门石墀15级又抬高2米;主庭5孔正窑又建在5级石墀之上,再抬高1.2米,如此,3处台阶落差达4米。从碱畔进大门,有不断提升的感觉;入大门,站在前庭看垂花门,门楼,圆门转扇,两厢的天地堂、土地堂以及砖雕吉祥图案 等,因为有15级石墀衬托,显得巍峨而宏阔;过垂花门,前瞻主窑,与两厢厢窑高低对明显,突出了主窑的主导地位,而显得主庭富有变化。这种比较大的落差,自然与山麓下自然土体的落差的实际情况有关,减少了土方搬运量,有其省工省钱的功利目的,但在恰当地利用地形,塑造顺应自然的空间艺术方面,却得了妙趣天成的审美效果。

    (3)主庭与前庭结合部的窑洞处理更是一绝。常氏庄园主庭东西厢窑最末尾的一孔,从门里进去,朝南又开一过洞,穿洞而过,又是两孔小窑,窗子又开在南面,成为前庭的一部分。小窑充分地利用空间光线,又相当隐蔽,外人不经意几乎看不出来,这样处理体量空间,是很少见的。(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