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次:第四批
编号:4-0128-3-050
类型:古建筑
行政区域:北京,西城区
地址:三座门大街23号(故宫北)
大高玄殿位于西城区三座门大街23号,是明清两代尊奉“三清”的皇家道观。
大高玄殿后世多有修缮,殿坐北朝南,南北长264米,东西宽57米,占地面积近1.5公顷,现存古建筑约1600平方米,基本上保持了原建风格。成南北向长方形,正面有两重绿琉璃仿木结构券洞式3座门,门后为过厅式的大高玄门。大高玄门前原有旗杆(现仅存石座),后有钟鼓楼。正殿名大高玄殿,面阔7间,重檐黄琉璃筒瓦庑殿顶,前有月台,左右配殿各5间;后殿名九天应元雷坛,面阔5间,两旁配殿各9间。现存主要建筑自垣墙所开辟的3座门,护以石栏。内有大高玄门、钟鼓楼、东西配殿、大高玄殿、九天应元雷坛殿。最后是一座象征天圆地方的两层楼阁乾元阁,圆攒尖屋顶,覆以蓝琉璃瓦,象征天;下为“坤贞宇”,方形,覆以黄琉璃瓦,象征地。
大高玄殿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嘉靖二十六年(1547)毁于火,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修。
清代因避康熙帝名讳,改名“大高元殿”,后又更名为“大高殿”,并于雍正八年(1730)、乾隆十一年(1746)、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后又有多次修葺。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殿受到严重破坏,后修复。
民国年间,殿前部分建筑进行了拆除和改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高玄殿由总参保障部服务局使用。由于长期用做办公用房,大殿内部建筑损坏严重,彩绘严重脱落,殿前月台汉白玉石栏杆不少腐蚀倾坍,九天应元雷坛前接建了多间红砖房,院内办公建筑乱搭,火灾隐患严重。
1996年,大高玄殿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1998年和2000年,全国政协两次接到委员提案,呼吁把大高玄殿归还故宫博物院,修缮后有望对社会开放。2000年11月,多名古建专家还发出《关于收回大高玄殿作为文化设施的倡议书》,但由于种种原因,搬迁条件迟迟没有谈妥。2005年,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联合多名专家学者发出倡议,要求占用大高玄殿的部门尽快腾退修缮,以便早日对社会开放。
2013年5月,大高玄殿正式归还故宫。
殿沿中轴由南往北依次为大高玄门、大高玄殿、九天万法雷坛、乾元阁等主体建筑,其左右布置有配殿、钟鼓楼及值房等建筑。
大高玄门:殿前有两重琉璃门,均为并列的三座洞券门,护以石栏。琉璃门内有大高玄门,门面阔三间,中间有御路,通面阔16.20米,通进深8.80米,黄琉璃筒瓦歇山顶调大脊,五踩单昂斗栱。
门内东西有钟鼓楼,均为方形平面,两层,黄琉璃瓦歇山顶,其内钟、鼓亦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失落。
大高玄殿:大高玄殿面阔七间,通面阔34米,通进深16.5米,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上檐七踩单翘重昂斗栱,下檐五踩重昂斗栱,金龙和玺彩画,前檐明、次间各四扇四抹隔扇门,两梢间为槛窗,均为三交六碗菱花窗格,带铜面页。
大殿座落于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台基之上,前有月台,正面踏跺三出,中间有石雕御路,御路上雕有云龙、云凤、鹤等图案。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五间,均为绿琉璃瓦歇山顶,前出廊,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栱,旋子点金彩画。
九天万法雷坛,位于大殿之后,面阔五间,通面阔15米,通进深10米,单檐庑殿顶,绿琉璃瓦黄剪边,五踩重昂斗栱,檐下绘旋子点金彩画,殿前有围以汉白玉石护栏的月台,中间有御路。殿东西有配房,各九开间,通面阔37.40米,通进深9.60米,绿琉璃瓦歇山顶调大脊。
乾元阁:大高玄殿最北的是一座两层楼阁,上层名“乾元阁”,为八根柱子构成圆攒尖顶,覆紫色琉璃瓦,亭立于平座上,周以围廊,有木质栏杆;下层名“坤贞宇”,方形,腰檐铺黄琉璃瓦,单翘单昂斗栱,井口天花,绘金龙;阁建于有汉白玉护栏的台基之上,正面中间有踏跺,石雕御路。
古代功能:大大高玄殿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是中国唯一一座明清两代皇家道观,是紫禁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60多年来,大高玄殿一直被借用,最近几年才陆续移交故宫博物院。高玄殿为宫廷所属道教庙宇,在明代作为道教祭祀场所,清代为祈雨、雪之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