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次:第五批
编号:5-0078-1-078
类型:古遗址
行政区域:河南省,周口,鹿邑县
地址:鹿邑县城东5公里处的太清宫镇
鹿邑太清宫遗址,为老子的诞生地,包括东汉至金、元时期历代皇家祭祀老子的诸多遗迹的大型遗址群。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始建,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城东5公里处的太清宫镇,分别由前宫、后宫、隐山龙山文化遗址三部分组成。
鹿邑太清宫遗址,199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同当地文物部门对太清宫遗址进行发掘,发现太清宫周围35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大面积的建筑基址;现为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清官旅游开发一期工程位于311国道的北侧,太清宫遗址的前宫、后宫的范围内,平面呈“凸”字形,南北长1090米,东西宽为139米——234米,占地340亩。
鹿邑太清宫遗址,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景区。
唐天宝二年(743年)改“紫极宫”为太清宫。今前宫仍存太极殿,后宫仍存圣母殿等清代建筑。
唐末黄巢起义,太清宫毁于兵事。宋真宗年间重建,又恢复了唐时规模。真宗所立“先天太后之赞”碑,通高八米,宽二米,二龙幡伏于碑首,神龟支撑碑下,为真宗御制御书并篆刻的“三御碑”,至今仍屹立于太清农场东南角。宋朝以后屡修屡废,金元明清各代都有重修碑记。
元代中统年间,皇帝又颁发了圣旨和执照,对太清宫予以保护,碑刻今存。至清代重修时,规模尚十分可观,然与唐宋盛时相比,仅存“十一于千百也”。而现在与清时相比,又是仅存“十一于千百也”。
太清宫现存主体建筑太极殿五间,铁柱一根,古柏三株,碑刻九件,望月井一眼。洞霄宫仅存清代建筑三圣母殿五间,娃娃殿三间,宋碑一通。
在太清宫以北的洞霄宫遗址发掘出唐宋等时期的建筑基址。
唐宋时期的太清宫建筑基址,范围的1.5平方公里。太清宫是唐宋时期皇室祭祀老子的地方,分前后两宫。在后宫出土了宋金时期的回廊、中门、西配殿、后寝殿等重要基址和大批建筑构件。现存唐宋金元碑刻20多通,著名的有“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清高碑”,宋真宗三御碑“先天太后之赞”,元“圣旨碑”、“执照碑”。明清建筑有太清宫、老君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