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次:第五批
编号:5-0199-3-005
类型:古建筑
行政区域:北京,西城区
地址:西便门外白云观街道
白云观初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9),原名天长观,金明昌三年(1192),重修此观,改名为太极宫,金泰和三年(1203),太极宫毁于火。
白云观坐北朝南,分为中、东、西三路以及后院计四个部分,占地面积1公顷多。
主要殿宇位于中轴线上,包括山门、灵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丘祖殿、三清阁等建筑,配殿、廊庑分列中轴两旁。
元初道教全真派长春真人丘处机奉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诏驻太极宫掌管全国道教,遂更名长春宫,为中国北方道教的中心。金正大四年(1227)丘处机逝世,其弟子尹志平在长春宫东侧建立道院,取名白云观。元代末年,长春宫等建筑毁于兵燹,白云观独存。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重建前后二殿和一些附属建筑,正统年间又大规模重建和添建,使观之规制趋于完善。明正统八年(1443),正式赐额“白云观”。明末,白云观毁于火。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在原来基础上重新大规模重修与扩建,今白云观的整体布局和主要殿阁规制即形成于此时。以后,在乾隆、光绪年间又有修缮和少量添建。
民国期间,观内建筑大都因年久失修变的残破。
解放后,政府于1956年拨款进行修缮,1957年定为中国道教协会会址。
1979年,白云观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06月25日,白云观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