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族墓地和明辽藩王墓地。相传楚庄王等十余座楚王墓及明代辽藩十一王墓俱在此。现存有封土堆的墓葬400余座和众多无封土的墓葬。这些冢墓多为春秋战国时期土坑墓,亦有明代的砖室墓。在古墓群范围内还分布多处早期古文化遗址。
战国早期曾国墓地,1978年,空军雷达兵某部在施工中发现了一大型岩坑竖穴木椁墓,随即组织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
田齐王陵分布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临淄齐故城南7.5公里处的鼎足山和牛山之东。在临淄四隅,有150余座古陵墓(冢),被称为“临淄墓群”。这些古墓,大都是春秋战国及汉代齐国王侯、大臣、贵族的陵墓。其中在今齐陵镇南部,田齐有六王葬此,被称为田齐王陵。
长陵,是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合葬墓。长陵东西并列着两座陵墓,西为高祖陵,东为吕后陵。陵前曾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两通碑石,又因为陵墓附近曾经出土过属于西汉时代的“长陵东当”、“长陵西当”和“长陵西神”文字瓦当,证实了这里的陵墓确为长陵。1988年01月13日,长陵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汉后期宣帝刘询的陵墓。陵墓所在地原来是一片高地,潏、浐两河流经此地,汉代旧名“鸿固原”。宣帝少时好游于原上,他即帝位后,遂在此选择陵地,建造陵园。汉代以来,杜陵一直是长安的游览圣地,文人学士常会集于此,登高览胜,并留下了许多诗篇。考古工作者对杜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周围的遗址进行了一些发掘,出土了很多文物。1956年,杜陵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汉时期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墓葬,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刘胜于公元前154年立为中山王,死于公元前113年,其妻窦婠的卒年稍后于刘胜。
广武汉墓群位于山阴县西南,旧广武与新广武城之北,共 298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墓群南依群山,北连朔州平川,从南向北俯瞰,由高到低、大小不一的封土堆星罗棋布。最高封土十多米,最低的也有三米多。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为全国之首,整个墓群保存有珍贵的地下文物,对研究我国汉代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张衡墓园(张衡博物馆)是我国东汉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张衡的长眠之地。1988年元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规划占地38000平方米,由张衡墓园和博物馆两大部分组成,张衡墓园工程已初具规模,整个墓园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由汉阙、山门、门房、拜殿、角楼、石像生、浑天仪、地动仪雕塑景点组成,其内举办有《张衡生平成就展》,翔实生动地介绍了张衡卓越的一生及其发明创造。
打虎亭汉墓,东汉时期古墓,距今已有1800多年。东西两墓并列,西墓庞大,用砖石筑成,分七室,总长25.16米,宽17.8米,中室高4.88米。墓底铺煤,厚0.5米。墓内画像、石刻丰富,雕刻风格独特。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张仲景墓,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墓址。张仲景墓经历代多次修葺,明崇祯年间再次修复墓冢,并加盖墓亭予以保护,又在墓地修建医圣祠。1959年郭沫若于汉阙大门题写"医圣祠"。1988年,张仲景墓及医圣祠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