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山西博物院藏铜镜展

铜镜,在我国有悠久历史,发展脉络清晰,从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始现,经战国、汉、唐发展高峰,一直沿用至清代,随着玻璃镜的普及,退出历史舞台。

我们的祖先掬水照容,后演变为青铜制作的镜鉴,先秦时期仅贵族享用,秦汉以后逐渐走向民间,融入百姓生活。镜面经研磨抛光用来照妆容,镜背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则成为展现不同时代思想、文化和艺术的载体。

本次“昭明——山西博物院藏铜镜展”由阳泉市博物馆与山西博物院合作,精选山西博物院藏铜镜近160件,共分为天工开物、见日之光、繁华入镜、照见生活四个单元,按照时间顺序呈现了铜镜的发展历史,也展现了铜镜承载的文化记忆。

铜镜于先秦诞生发展,铸造工艺和面貌独特。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精美镜模和镜范与铜镜实物相印证,展现出中国青铜镜的独特铸造工艺。与晋式青铜器风格一脉相承,“晋式铜镜”上的莲瓣纹装饰变形兽面纹、蟠螭纹组成的连续图案等,颇具晋式特色。
7f7f5811c6ec622bd9b3c017edbfbd57_png

▲蟠螭纹镜(春秋)山西博物院藏

圆形,桥形钮。主区以圆点纹为地饰三组蟠螭纹,蟠螭躯干中部各缠绕一条小虺。近缘处饰一周绹索纹。
8ebaa66820c819b9640bf22acf448507_jpg

▲四山纹镜(战国)山西博物院藏

“山”字纹镜是战国铜镜中最常见,也是最神秘的品类之一。此镜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四山与四组连贯式的二叶相间环列

汉镜数量巨大,纹饰华美,从制作工艺到艺术表现均彰显出浓郁的时代特色,成为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星云纹镜、日光镜、昭明镜、博局纹镜等为汉代常见,体现了汉代铜镜铸造的辉煌。展览主标题“昭明”,即取自汉代铭文镜,因镜背铸有“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诗句,而得名“昭明镜”。

唐代铜镜纹饰图案自由奔放、动感写实,呈现出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极具代表性的花鸟纹镜、瑞兽葡萄纹镜及富有宗教色彩的铜镜,展现了大唐盛世的海纳百川、包罗万象。唐人爱诗也爱镜,镜中有诗,诗中有镜。镜中的唐诗与唐诗中吟咏铜镜的诗歌相得益彰,或寄托理想,或抒发感怀,展现出唐人丰满多元的生活画卷。

宋金以后,市井生活丰富多彩,文化艺术绚烂多姿。铜镜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更加世俗化的面貌。宋代湖州镜盛行,彰显出活跃的商业氛围。明清更趋平民化,吉祥求祷图案和四字吉语铭文成为铜镜纹饰图案的主流。

铜镜虽小,兹事体大。其四千多年的发展史,足以管窥祖先聪明才智的创造性发挥。古代铜镜装饰图案变化万千,方寸之间尽显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岁序更新之际,阳泉市博物馆与山西博物院联袂呈现古代铜镜精品,我们真诚地邀请每一位观众,走进三千年叙事空间,观摩方寸中生活提炼,回溯过往精神家园。

4e58a5a093bf6857e97ae7aa37cf3a44_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