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春秋——南越国时期文字文物特展

1月11日,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主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协办的“字里春秋——南越国时期文字文物特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综合陈列楼三楼临展厅开幕。

本次展览展出文物240件(套),其中带字文物140件(套),特别是南越木简,是自出土以来首次公开展出

展览设“帝国南隅”“宅兹番禺”“烟火人间”“书同华夏”四个部分,从南越国制度、都城营建、生产生活、华夏一统等各个方面,通过出土文字文物,讲述古代中国的岭南故事,对探索两千年前社会生活的细节,了解南越国与中原王朝的密切联系,认识本地区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览主要展示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文王墓出土的带字文物,兼有岭南地区同时期的相关发现。其载体有青铜器、陶器、漆器、木简等,书写方式有印、戳、刻划、墨书等,文字内容涵盖地名、纪年、宫室名称、官职人名、刑律税法、农耕养殖、祭礼战事等,属于当时人记当时事,是南越人亲自记录下来的南越国史,是最直接、最有温度的文字实证。

413fecda3727e0db4f4d1989a1a31da9_jpg

在历史学与考古学研究中,“带字”文物是最为特殊的遗存。历史学研究以文献为主要对象,考古学研究以实物为主要材料,文字文物既有文献的价值,又属于出土文物,既可借助文字辅助判断遗存信息,也可通过器型特征、遗迹属性解读文字内容,还可与历史文献相互验证,从而更为全面、准确地解读历史信息,还原历史场景。

f646a033270ef3064ffcf9739149e75f_jpg

“长乐宫器”陶瓮及拓片

以南越文王墓出土的“长乐宫器”陶瓮为例,当时人惯在器物上戳印宫室名称,以示其所属。历史文献记载,“长乐宫”为汉长安城内的宫殿建筑,但这件陶瓮为南越文化特有器型,其纹饰也体现出显著的南方风格,应为本地烧造。故此“长乐宫”,应是南越国自建的宫殿,反映了南越国效仿中原王朝进行宫室营建和命名。

fbe8bf78c7e44b1c5d8bfd246a3ae000_jpg

2004年,考古人员在南越国曲流石渠遗迹西北处的一口渗水井内,清理出百余枚南越国木简。从1995年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开始,至此将近十年,都未见任何竹、木简牍,因此这批南越木简显得尤其珍贵。

993426f960d70e1d4ba722cede37c9e2_jpg

2004年清理的南越国渗水井

(红色方框内为南越木简)

经过清理,木简共计百余枚,字数逾千,内容涉及职官、管理、刑法、赋税、养殖、饮食及从军等各个方面。据考证,木简属于南越国早期、赵佗在位前期,时间上早于《淮南子》《史记》,是目前南越国最早的出土文献,对于研究南越国及岭南早期开发的历史有着相当大的价值,被誉为“岭南第一简”

木简出土以后,需要有特殊的储存和保护条件,一直以来仅通过照片、复制件的形式向公众展出。本次展览精选30件南越木简,是这批木简出土后首次以原件公开展出,观众将能亲眼目睹这批两千余年前珍贵的南越文书。

8759fbb5411a2a9d4affbed387036a90_jpg

南越木简原件

这次展出的木简当中,有记录宫中御苑种植枣树之事,也有记录税收、刑罚、战事等事,内容相当丰富,可窥见当时王宫御苑中的历史细节。其中有一枚,简文“张成故公主诞舍人廿六年七月属 将常使□□□蕃禺人”。通过此简的“廿六年”,能判断其记录之事发生在赵佗在位二十六年,使木简年代得以明确。简文中的“公主诞”,应为赵佗之女赵诞,这在《史记》《汉书》等传世文献中未见记载,补充了历史文献对岭南地区记录的不足,对了解南越王室成员及其属官、权力地位等情况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