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乾明寺

批次:第七批

编号:7-1188-3-486

类型:古建筑

行政区域:河南省,许昌,襄城县

地址:襄城县城关镇(近311国道)

乾明寺位于襄城县南1.5公里首山之阴,故又称背影寺。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僧省念禅师开山重修,明清两代历经修缮,规模雄伟,到了明成化年间(1465年—1479年),主僧深别源靠化缘募捐14年才将乾明寺重建成功。主体建筑占地15万平方米,被誉为“中州第一禅林”。山门上三个大字《乾明寺》为隋炀帝亲书,

现存建筑有照壁、天王殿、中佛殿、禅堂、方丈室等58间。后院建筑有三佛殿、左右禅堂、斋堂、方丈室、知客房等。原来的乾明寺西侧有砖塔370余座,后因多种历史原因,砖塔被毁。

建筑多为元末明初特色。寺西有宋、元、明、清历代所建72座浮图(砖塔)的遗迹。

山门前有牌坊三道,头道位于现贾楼村东北,为青石结构,四柱三门,中高边低,九脊重檐斗拱挑角,高三丈,阔三丈,额书《佛坛胜地》,前有石狮一对高两米,后有石塔两座,高九米围八米,有林荫大道十米直通山门。二道位于贾楼东南,高三丈三结构同上,上书《正法久住》

山门内有天王宝殿一座,额书《中州第一禅林》,左右钟鼓二楼相应而立,高八米阔五米,上悬盈吨自鸣钟,现留古诗十余首,《乾明晓钟》为襄城八景之首,又有伽蓝殿、地藏殿对应而立。

院中有琉璃宝塔两座,高九米阔两米,光芒四射,鲜艳夺目。又青石塔两座,高五米阔一米半。后有大雄宝殿一座,阔五间进深三丈三,为重檐八坡十三脊建筑,其殿雕梁画栋、壁画盈墙为本寺之主殿,真是梯石凌层见梵宫。殿后是九脊八坡歇山顶罗汉殿,其建筑独特为省之仅有,中供释迦文佛,东西十八罗汉。

另外,乾有甘罗、坤有韩信、艮有罗成、巽有周瑜,为中华四大少年护法神,四壁绘有二十四孝图。殿后五间弥勒佛殿,中奉紫金色高六尺、阔六尺、重千斤弥勒铜佛一尊,院中石碑如林,集历代书法名家之墨宝。中院分东西两个,西院正殿五间,奉西方三圣,为香檀木精雕而成,显得庄严吉祥,让人一看便恭敬瞻礼、起念参拜。两厢左有戒堂、右有禅堂。东院方丈阁明五暗七,另有知客房、皈依堂,是本寺弘法传道之所。

后边走上三十三层台阶是千佛阁,高阔五丈有余,中供千手观音,乃是千年银杏就势精雕而成,诗曰:“法身俊秀天生树,宝座峻曾地涌莲。”被人誉为大树观音,世所少见。千佛阁后是祖师殿,此殿五间,中供龙树菩萨和慧思慧文大师,左右依次排列省念大师和本寺历代祖师,背后有倒坐观音一尊。 殿后有一片紫竹林约二亩许,四季常青,高风亮节,林边有一清泉,泉水甘甜清凉,沁人心脾。

后有南天门,过天门拾阶而上,是仙人亭,过亭攀崖而上有一石洞,高丈二阔二丈,深十余丈,另有拐洞六个,形状各异,洞中应有之物皆是红石雕成,真是鬼斧神工,诗曰:“鬼斧何手破,香山作梵家,洞艺开日月,林宝拥烟霞。”此洞是慧思祖师早年避难和历代祖师闭关之所。

到山顶便是文峰宝塔,此塔平面八角十三级,高五十二米的阁楼式建筑,真是红莲托佛塔,百里可见,为襄城之奇观。塔后大平坦上有房二百多间,旁有一泉,泉水四溢,清澈见底。在弥勒殿和三圣殿两侧各有大院两个,每院各有房二百余间,左叫十方院,右为居士林。

山门外照壁为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建,长12.93米,高4.66米,厚073米,上嵌青砖浮雕,正面为黄帝采铜图,背面为七圣迷径图,造形古雅,生动质朴。被誉为天下第一壁。

乾明寺的照壁是省内保存不多的明代照壁之一,正面为《黄帝首山采铜图》,记载了“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九鼎以定天下”的传说。照壁的背面为《七圣迷径图》,记载了“轩辕帝与方明、昌寓、张若、诩朋、昆阍、滑稽七位圣贤,前去具茨山拜见圣贤大隗,问计安天下”的传说。照壁砖雕精细,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做工精致,保存完整,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独特性,对研究明代建筑装饰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在天王殿正面门楣上有一块青石匾,上书“中州第一禅林”。中佛殿是乾明寺现存最早的建筑,也是该寺的主体建筑,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其内部梁架和内檐斗拱形式保留了很多早期建筑的特点,造型古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