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门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东南2公里的土门村,西距伊河0.5公里,南侧有永定河流过、西汇伊河,总面积20000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属于伊洛地区的王湾一期文化。
桥北村遗址位于洛阳城西南约85公里处的嵩县库区乡桥北村。其东西长350米,南北宽250米,总面积8.75万平方米。1956年冬发现,1959年夏复查。出土陶器以细泥红陶、粗红陶和白衣彩陶为主,还有少量夹砂粗陶;石器有钻孔石刀、石镰、石凿、石轮、石斧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营遗址,是中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南龙山文化遗址,分为早、中、晚三期。遗址面积约18200平方米。遗址的河南龙山文化层堆积厚,保存较好,内涵丰富,是豫北地区龙山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对研究当时社会状况、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2013年5月,被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召寨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坡头乡不召寨新村南侧,距县城7.5公里,是我国黄河流域发现和试掘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也是一处以龙山时代遗存为主体的古文化遗址。遗址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灰层和灰坑较多,厚度2—3米。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石器时代至历史时期遗址。位于河南省温县武德镇徐堡村。面积约20万平方米。经过发掘,揭露出龙山文化晚期、西周、东周、汉、宋、明、清各代遗存,其中以龙山文化晚期的古城址最为重要。古城址平面略呈圆角长方形,城墙系夯筑而成,西、南、东三面墙垣现存长度分别为360米、500米、200米,城外围以环壕,北面或被沁水冲毁。现为第五批河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也是许姓的祖居地。该遗址高出地面约5米,文化层厚3—5米,保存状况较好,出土了石器,陶器及青铜器等遗物,还有古许由寨牌匾,许由古寨墙,重修许由寺公德碑等重要许由遗迹。对于研究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承延续,有着极其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现已被国家侨办确定为许姓的祖居地,2013年5月,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是裴李岗文化的典型代表,有助于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以及裴李岗文化在中原的分布情况。
新石器时代遗址。1963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石器时代遗址。1959年考古发掘1600平方米,发现3处房基和57座墓葬。黄山遗址面积30万平方米,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00米,文化层厚1至3米。2013年3月5日,黄山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子岗遗址是邓州市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面积最大的一处,遗存堆积厚,文化层自下而上有完整序列的叠压关系,文化内涵丰富,是以仰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仰韶文化层之上,还有较为丰富的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存,聚落延续时间长,对研究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发展演变有重要价值。
古遗址类,新石器仰韶早中期(距今7000年),古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中部横贯一条小路,东部可见2米多深的断崖。从断崖剖面看,0.15米以上为耕土,0.15-1.5米为黄灰土,1.5-2米处为深灰土,灰层中可见烧过的炭屑,2米以下为黄色生土。断崖上可见大量瓮棺葬,地表散落大批陶器碎片。1963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